博物院讲解员为小朋友介绍蒙古象棋的历史文化
世界各地都有着独特的棋类游戏,蒙古族也有独具草原特色的蒙古象棋。29日上午,内蒙古博物院举行相约周末系列活动——苍穹下的对弈。
据了解,蒙古象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博弈游戏之一,蒙古语称“沙特拉”,一开始主要是在蒙古贵族和寺庙里的喇嘛中盛行。到十三世纪中叶,成吉思汗征战东欧时,由于军中训练和娱乐的需要,在士兵中广为普及,此后在民间流传,很多妇女和儿童都以此对弈为乐。
蒙古象棋对弈来源于古代的军阵对垒,棋盘与国际象棋类似,是由颜色深浅交替排列的六十四个小方格组成的正方形,棋子也分白黑两种,共三十二个,双方各有一王、一帅、双车、双象、双马和八个小兵。不同的是,蒙古象棋用动物棋子代替了攻战的士兵,如把象刻成骆驼,把卒子刻成猎狗等形象,增添了草原游牧生活的气氛和特色。蒙古象棋的某些走法与国际象棋相同。但是蒙古象棋又有自己的特色,如马无别足限制和不得最后将死对方的官长,官长和车之间一般不能易位,需易位时,先动官长向车走两格,然后让车从官长上面跳过去,马或驼不能直接做杀,一般不允许吃光对方,要给对方留一子。
蒙古象棋常被列为一年一度的草原盛会——那达慕大会的比赛项目,届时,一个个棋盘在草地上排列开来,远近棋坛高手云集,观战助威者阵容庞大,甚为壮观。
博物院举办相约周末——“苍穹下的对弈”,不仅能够让小朋友们了解蒙古象棋的历史文化、对弈规则和棋子的雕刻艺术,还能用粘土制作自己喜欢的诺颜、博日斯、特么、卯日等蒙古象棋棋子。更能深刻体会蒙古族独具特色的棋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