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新闻

青海筑牢三江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2016-03-22 14:26:27 | 来源: 法制日报 | 作者: 韩 萍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从2006年起,青海省委、省政府决定对三江源地区不再考核GDP,而是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列为三江源地区各级政府工作的主要考核内容。青海省环境保护厅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黄河干流青海段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类以上,水质整体优良。

三江源头面貌改观

记者近日驱车数百公里来到玉树藏族自治州。

这里地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也是三江源生态保护一期工程的重点实施区域和受益地区。

玉树市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局长扎西旦周是土生土长的玉树人,他告诉记者,前些年,玉树境内的一些地区由于鼠害猖獗,草原变成了黑土滩,继而恶化成大面积的沙丘。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对长年生活在玉树的人来说,最为明显的感受是,草场植被恢复,风沙天少了。

“以前,由于草场退化、草原沙化,每到冬春季节,风沙侵扰是经常的。若是遇到大风天气,漫天的风沙席卷结古镇。现在,即使是气候最干燥的一月,也不会受到风沙的侵扰。”说这话的是家住玉树市结古镇的市民洛桑。

站在玉树市结古镇扎曲河畔的山坡上,放眼望去,新栽植的白杨一眼望不到边。这是玉树大地震后新建的“4·14纪念林”。除此之外,结古镇还有江源感恩林、巾帼林、青年林、党员林、国防林、爱国林、武警林等10多块纪念林地,总占地面积达460亩。

绿色发展制度先行

拥有三江源,是青海人民的骄傲和自豪,保护和建设好三江源更是青海人民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2006年起,青海省委、省政府决定对三江源地区不再考核GDP,而是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列为三江源地区各级政府工作的主要考核内容。这对青海这个GDP靠后的省份来说,其意义非同凡响。

发展的成效取决于制度的完善。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这一点。

从青海生态领域首部法律《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正式施行;青海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湿地生态管护员制度;率先在全国开展生态资产评估;到制定出台《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八个管理办法》;再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等等;无不透着绿色发展,制度先行的理念。

为倡导绿色发展、树立绿色政绩观,青海不断完善绿色考核机制,提高考核权重占比,强化指标约束,实行重大生态问题“一票否决”,使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真正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杠”。一步步将青海生态保护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可以说,在生态保护建设上,青海最大的贡献不仅是涵养了三江源功能区,以三江之水润泽华夏,更是奠定了整个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基础。

资料显示,经过十年的保护性建设,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宏观结构明显改善:一是水资源总量增加。十年来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560个西湖。二是植被覆盖度增加。与2004年相比三江源地区各类草地的平均覆盖度增加了5.6%,产草量整体提高了30%。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6.32%提高到目前的7.2%。三是生物多样性增强。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数量得到恢复性增加,栖息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其中素有“生态精灵”之称的藏羚羊的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现在的7万多只,斑头雁数量从不到1千只增加到目前的3千多只。特别是近年来三江源核心区雪豹频现,各大水域花斑裸鲤等50种高原土著鱼类资源明显恢复。????青海省环境保护厅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黄河干流青海段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类以上,水质整体优良。作为黄河源头和重要水源补给区,青海省每年平均输入黄河干流水量超过280亿立方米,占黄河年径流量的近一半。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