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新闻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豆科牧草育种岗位在华北进行用户需求调研

2016-02-16 09:12:22 | 来源: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豆科牧草育种岗位 | 作者: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华北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牧草产业的传统优势产区。2014-2015 年,山东省连续 2 年获得了“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计划”资助,目前已经建设了连片 30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 3.6万亩,规模化牧草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华北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牧草产业的传统优势产区。在政策扶持、项目资助和市场需求拉动等多重因素带动下,该区域的牧草产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深入了解“十三五”本区域牧草产业的技术需求,2016年1月,豆科牧草育种岗位调研组分别与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山东大地牧草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北首农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省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河北省黄骅市茂盛园苜草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牧草生产与技术研发的有关企业、单位负责人进行了交流。2016年1月27日,调研组在河北张家口市与康保县、阳原县、沽源县、赛北区和张家口市的草业主管部门、技术推广部门、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交流,听取大家对发展本地区牧草产业的意见与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牧草产业发展趋势基本情况

天津地区2015年底人工种草保留面积3.3万亩,主要为紫花苜蓿。在“国家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资助下,武清、北辰、大港、静海4个奶牛养殖优势区县建立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7个,规模均在3000亩以上。除苜蓿以外,其他牧草主要有小黑麦和燕麦,规模较小,每个品种约1000亩左右。

山东省人工种草2015年末保留面积156.3万亩,包括一年生牧草101.8万亩,多年生牧草54.5万亩,其中紫花苜蓿人工种植面积24.7万亩。全省较大规模牧草加工企业12家,加工能力33.12万吨。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土地资源丰富,现有未开发荒碱地35万公顷,土地平整,适合机械化作业,发展牧草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5年底,该市苜蓿种植面积2.0万亩,青贮玉米种植面积20多万亩,是人工种植面积最大的饲草作物,完成玉米青贮77.18万吨,其中全株青贮73.65万吨。此外,东营市有天然草场288万亩,生长着芦苇、芒荻、野大豆、碱茅、狗牙根等野生牧草。

河北省人工种草2015年末保留面积334.1万亩,包括一年生牧草129.0万亩、多年生牧草205.1万亩,其中紫花苜蓿人工种植面积134.6万亩。全省较大规模加工企业24家,年生产能力12.69万吨。沧州地区是河北省最大的苜蓿草生产基地,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黄骅、海兴、孟村、中捷、沧县、献县等县市区,有千亩大片30余个,苜蓿产业已成为黄骅市农业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张家口市属于全国特困连片地区(燕山-太行山区),草地面积1595.35万亩,其中人工草地81.82万亩,天热草地281.30万亩,其他草地1232.30万亩。

二、“十三五”规划中牧草产业的发展规划

2015年,山东省制定了《推进“粮改饲”试点促进草牧业发展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全省全株青贮玉米3000亩连片种植面积达50万亩,带动全省养殖场户种植面积达到500万亩,基本满足60%的奶牛、30%的肉牛、20%的肉羊饲喂需要,苜蓿2000亩连片种植面积达20万亩,带动全省养殖场户种植达100万亩,基本满足产奶牛优质饲草需求。方案设置了专用青贮玉米种植与利用试点项目、苜蓿等优质牧草生产利用试点项目、“粮改饲”示范县创建项目。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予以鼓励支持。同时,山东省还启动了“粮-经-饲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建立与示范”和“青贮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两项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着力解决粮改饲和种养结合的关键技术问题。

山东省东营市“十三五”规划将生态饲草饲料产业发展列入畜牧业六大产业发展规划之一,力争到2020年,全市优质饲草饲料作物面积达到38.93万亩,改良天然草场面积10.30万亩。规划设置了建设优质饲草饲料生产基地、加快秸秆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积极发展饲料产业3大任务,部署了6万亩“优质苜蓿生产基地建设”和40万亩“优质青贮玉米生产基地建设”两项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

“十三五”期间,河北省将加大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提升奶业、加快发展牛羊、做强特色养殖、推动粮改饲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进一步提升畜产品竞争力。2016年,河北省将以草食畜(奶牛、肉牛、肉羊)养殖大县为重点,全面推广粮改饲种植,粮改饲总面积不少于150万亩。全年建设5个万亩示范区和100个千亩示范片,存栏3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存栏10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存栏10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建成自有青贮饲草料种植基地。

三、牧草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发展模式

调研发现,天津、山东和河北的牧草生产主要包括商品草生产和种养结合两种模式。由于本区域内的奶牛、肉牛、肉羊等草食畜牧业发达,饲草需求量大,生产的苜蓿和青贮玉米等饲草料完全能够自产自销。在经营模式方面,主要包括企业自主经营、“公司+基地+农户”、农民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等模式。

在天津地区,苜蓿第一茬用于制作青干草、二三四茬以青贮为主,部分基地还能收获第五茬青干草。大型企业的苜蓿生产配套设施齐全,草产品质量较好。由于天津地区属于京津沪奶牛优势区,优质饲草需求量大,因此,本地区的苜蓿草产品主要就近供应奶牛场。另一方面,由于天津地区土地面积有限,自产的草产品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导致进口牧草比例较大,其中2013年苜蓿进口已达7.56万吨,羊草主要从内蒙、东北购买。

调研发现,山东省东营市牧草产业在过去十几年经历了大起大落, 2003-2009年间以横店草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苜蓿种植,种植面积一度达到20万亩,但因当时以奶牛养殖为主的畜牧业需求不足,加上2012-2013年连续两年的雨季洪涝灾害,给苜蓿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2013年末全市苜蓿种植面积萎缩至0.3万亩。2014年以来,因畜牧业主要是奶牛养殖对苜蓿等饲草的刚性需求,苜蓿种植开始恢复性增长。2015年已经增至2.0万亩,但现有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每年需要进口苜蓿、燕麦等饲草5万吨并从周边地市收购青贮玉米5-10万吨,年交易额约3亿元。

河北首农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河北首农”)和山东大地乳业有限公司(简称“山东大地”)是华北地区种养加模式的典型代表。其中,河北首农是国内较早实行“种养结合”发展模式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奶牛养殖场建设同期配套种植了3200亩苜蓿生产田,年生产加工优质苜蓿干草2550吨,全部自用,二期工程种植苜蓿1.3万亩,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企业种植5-10万亩。山东大地则通过率先打造“2万亩牧草种植+万头奶牛养殖+500吨鲜奶加工+700万度/年沼气发电+2万吨生物有机肥”的循环发展产业链,提高了企业的综合效益,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畜产品品牌。

秋实草业塞北分公司是商品草生产模式的典型代表。该公司年种植燕麦25万亩,其中自有生产基地8万,通过“土地租用”、“订单采购”等方式带动农户种植17万亩,并为农户提供“种植-管理-收获”的全程机械化服务,所生产的草产品主要供应现代牧业、旗帜乳业等养殖企业。“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一方面扩大了企业种植规模,提高了机械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益,带动了区域牧草产业的整体发展。

品种方面

调研发现,天津地区的苜蓿品种主要有正道WL系列、克劳沃巨能以及国产品种中苜1号、中苜2号和中苜3号等。主要问题是适宜本地区的苜蓿品种筛选研究工作基础薄弱,科学选种缺乏数据支持。

山东东营、河北沧州地区的当家苜蓿品种是中苜3号、中苜2号、中苜1号系列品种,产量、品质和抗性等综合表现明显优于进口品种和地方品种。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牧草新品种缺乏扩繁基地,缺少专业化的种子生产技术,新品种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适宜东营地区的耐盐、耐涝苜蓿品种缺乏,特别是耐盐能力超过0.4%的苜蓿品种缺乏,导致大量盐荒地不能高效利用。专用青贮玉米品种严重不足,生产上主要种植粮饲兼用型品种,全株秸秆产量平均约3.5吨,明显偏低。

调研发现,河北康保县、阳原县、沽源县种植苜蓿品种主要以阿尔冈金、敖汉苜蓿等进口品种、地方品种为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耐旱、耐寒的优良品种,产量较低,旱作条件下亩产仅100公斤,灌溉条件下亩产300公斤,苜蓿品种越冬率低,持久性差,通常建植第3年严重退化。其它草种方面,专用饲用燕麦、青贮玉米品种缺乏,由于该地区无霜期短,普通玉米品种不能接穗,营养价值低。

此外,各地区普遍反映牧草种子的销售市场仍然不规范,受高额收益驱使,品种造假的现象仍然存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需继续完善,种子经营管理和监督亟需加强。

种植管理

调研发现,天津武清地区苜蓿倒伏问题较为严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气候因素,武清地区风力较大;二是虽然有施肥,但苜蓿可能仍然缺钾;三可能是品种不适宜。

山东东营、河北沧州地区苜蓿种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地盐碱、内涝,导致生产力低下。例如,2012-2013年连续两年的雨季洪涝灾害,给东营地区苜蓿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全市苜蓿因涝害导致死亡率超过40%。

河北康保县、阳原县、沽源县等地,降雨量少,而且由于资金不足、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缺少灌溉条件,导致苜蓿建植困难。在降雨量不足的情况下,即使苜蓿出苗也极易造成出苗不整齐、幼苗成活率低,苜蓿田建植失败。旱作条件下苜蓿亩产仅100公斤,经济收益低,严重影响企业和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此外,冬季低温、风大、缺乏冬灌条件等因素,造成苜蓿越冬率较低,给生产企业和农户造成了很大损失。

病虫草害

调研发现,天津地区苜蓿第一茬易出现蚜虫害,可能是春旱导致;二三茬蓟马较多。苜蓿建植初期杂草非常多,主要有禾本科的狗尾草、稗草、马唐、赖草、芦苇、野黍等,其他科属的有葎草、蒲公英、田旋花、苍耳、灰绿藜、反枝苋等,草害的严重程度在不同区域有所不同,但种类相差不大。

山东东营地区苜蓿地杂草主要有马唐、墨旱莲、铁苋菜、马齿苋、灰绿藜、扁蓿、虎尾草等。该地区雨季苜蓿田杂草发生严重,对第2、3茬影响较大。苜蓿刈割后,光照、水分等环境条件对土壤中杂草种子库萌发较为有利,且生长迅速,与苜蓿争水争肥,如不进行有效控制,则对第四茬产量与质量带来一定影响。

河北沧州地区苜蓿田主要杂草有狗尾草、马齿苋、马唐、灰菜、刺菊、播娘蒿、荠菜、独行菜、反枝苋、打碗花等。杂草主要以第二茬、第三茬苜蓿危害严重,其中第二茬苜蓿以阔叶杂草为主,第三茬苜蓿以禾本科杂草为主。

收获加工

华北黄淮海地区的降雨主要集中在6、7、8月份,对本地区紫花苜蓿第2茬、第3茬的干草晾晒造成很大影响。例如,在河北阳原县,2015年夏季降雨给种植苜蓿的农户和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在山东东营地区,2012-2013年连续两年的雨季洪涝灾害,给该地区的苜蓿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全市苜蓿因涝害导致死亡率超过40%;在天津地区,自2015年起,许多企业在雨季苜蓿生产以青贮为主,但目前苜蓿青贮水分相对较高,添加剂种类很多很杂,各个区域的苜蓿青贮品质相差较大。

苜蓿生产因产品的加工特点需求,需要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生产经营方式。但是,调研过程中,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用户普遍反应国产机械技术水平较低、机型少、故障多、作业效率低,另一方面刈割压扁机、捡拾打捆机等高档机型只能依赖进口,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农户种植和小规模经营的牧草生产企业很难承担高额的进口机械采购费用。同时,由于国家农机补贴资金额度和补贴数量有限,而且没有明确规定用于苜蓿生产的农机补贴资金额度,许多地区的苜蓿种植户和企业拿不到相应的补贴,无法及时购置亟需的机械设备,严重制约了当地牧草产业的健康发展。

流通领域

华北黄淮海地区畜牧业发达,特别是奶牛存栏量大,涵盖了京津沪奶牛优势区和华北奶牛优势区,对优质饲草饲草需求量大。目前,本地区生产的优质苜蓿、青贮玉米等基本就地转化,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每年北京、天津两大城市进口优质苜蓿草产品均在万吨以上,价格在3000元/吨左右。与进口苜蓿相比,国产苜蓿价格明显较低,价格在1800-2200元/吨,大大降低了生产企业和农户的收益。同时,随着养殖企业对草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品质差的国产苜蓿普遍存在滞销的问题,带来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农户、企业深受其害。

四、技术示范推广方面的问题

在天津地区,由草原工作站对本市的4.9万亩苜蓿负责技术示范推广。2015年,天津市科委启动奶业科技帮扶项目,由天津畜牧所、奶办以及市属大规模奶牛养殖企业共同对各区县奶牛场、养殖户进行技术推广培训,其中包括牧草技术示范推广,其形式主要有现场指导和培训会。技术培训中全株玉米青贮、牧草种植技术相关的部分内容受到奶牛场、种植户的广泛关注。

河北省每年都组织省级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高产苜蓿品种选择及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刈割收获、储运加工等多项技术,邀请有实践经验的省级和国家级专家授课。同时,在实施农业部“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期间,鼓励项目承担单位与相关技术支持单位签订优质苜蓿种植管理指导协议,并聘请有关专家为技术顾问,全面提高苜蓿项目的技术支撑水平。

在山东省,针对当地的牧草产业发展特点和技术需求,省市级农科院、草原工作站通过观摩考察、技术培训会、专题讲座、座谈讨论、发放技术手册等多种形式,对基层技术研发与推广人员、企业技术人员、农牧民进行培训,为基层牧草生产经营者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

调查中还发现,我国牧草产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专业人才缺乏,基层农牧民和技术人员的缺乏基础知识,技术学习和理解应用不精准,部分种植企业管理者甚至还没有牧草优良品种的概念,这是限制我国牧草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牧草产业的组织化水平不高,大量的基层生产者很难获得相关的技术培训。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的项目资金支持、评价考核体系不健全,许多科研人员不能够深入群众、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与指导。

五、产业经济领域

除国家苜蓿项目和机械补贴外,天津市2015年财政补贴苜蓿种植企业购置现代化青贮收获设备10台套(克拉斯JAGUAR 850和870各5台套),用于苜蓿捡拾、切割和添加剂喷施,投资近千万元;同时,扶持示范基地就近的奶牛场建造标准化苜蓿青贮窖10个,投资近200万元。

在山东东营,“十二五”期间,先后出台了《东营市现代畜牧业发展奖励办法》、《东营市现代畜牧业推进工程实施方案》等促进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优惠政策,有力推动了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以澳亚集团、大地集团为龙头的奶业牛奶年产量31.03万吨,以佳发集团为龙头的肉牛业年出栏10万头肉牛,饲草饲料作物面积55万亩,草畜配套率98%。

在河北沧州,2013 年相关部门启动了黄骅苜蓿草交易市场建设,并启动了“黄骅市苜蓿产业园建设”。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牧草企业、牧草合作社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明显增强,形成了黄骅市绿丰苜蓿种植专业合作社、茂盛园苜草种植专业合作社、黄骅金收苜蓿种植专业合作社、伟昌牧草种植专业社、金冠苜草种植专业合作社、沧县博兴农业专业合作社、献县泰恒苜蓿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一大批农民合作社,苜蓿生产经营模式的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

六、当前实施的牧草项目(含草原改良)、重点推广的技术

调研发现,2015年天津市实施了牧草机械设备和生产设施财政补贴项目。其中,投资近千万元用于补贴苜蓿种植企业购置现代化青贮收获设备10台套(克拉斯JAGUAR 850和870各5台套),用于苜蓿捡拾、切割和添加剂喷施;同时,投资近200万元扶持牧草示范基地就近的奶牛场建造标准化苜蓿青贮窖10个。此外,天津市科委启动奶业科技帮扶项目,通过现场指导和培训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奶牛科学养殖、全株玉米青贮、牧草种植与加工利用等重点技术推广。

2014-2015 年,山东省连续 2 年获得了“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计划”资助,目前已经建设了连片 30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 3.6万亩,规模化牧草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省市级政府也先后出台了《山东省推进“粮改饲”试点促进草牧业发展实施方案》、《山东省奶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山东省肉牛肉羊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东营市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奖励办法》等多项政策措施,推进种养结合的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草牧业发展。同时,“十二五”期间,启动了山东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组建了牛、羊、毛皮动物等草食家畜创新团队,针对饲养场、养殖户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全株玉米青贮、秸秆青贮、牧草种植技术推广。

河北省是第一批实施农业部“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的省份。从2012年至2015年,共承担安排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69个片区,苜蓿种植面积23.24万亩,安排中央投资总计11246.7万元。除国家项目支持外,河北省先后出台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乳粉业发展的意见》、牧草种植补贴等政策措施。其中,在黑龙港流域和坝上地区,大力发展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对种植优质品种、单片3000亩以上的,政府每亩补助600元。鼓励青贮玉米种植,对种植优质品种、单片1000亩以上、与配套奶牛场签订购销合同的,每亩补贴玉米种子款50元。同时,为推动粮改饲种植结构调整,河北省将以草食畜(奶牛、肉牛、肉羊)养殖大县为重点,全面推广粮改饲种植,2016年全省粮改饲总面积不少于150万亩。全年建设5个万亩示范区和100个千亩示范片,存栏3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存栏10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存栏10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建成自有青贮饲草料种植基地。

七、围绕牧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技术需求情况

1、品种方面

华北黄淮海地区牧草种植区域大多存在土地盐碱化、土壤瘠薄等问题,缺乏灌溉设备设施,北部区域冬季干旱低温问题严重。目前生产应用上的进口苜蓿品种普遍存在持久性差、抗逆性差等诸多不适宜本区域土壤、气候特点的问题,而地方品种大多产量比较低、品质差,大大影响了苜蓿优良性状的发挥及推广应用。同时,专用青贮玉米品种严重不足,生产上主要种植粮饲兼用型品种。适宜该地区种植的优良牧草品种是牧草生产和推广应用中的首要需求。

2、种植管理

调研发现,华北黄淮海地区苜蓿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第二茬、第三茬杂草危害严重问题,如不进行有效控制,会严重影响苜蓿再生,导致植株稀疏、减产,降低品质,甚至对苜蓿第四茬的产量与质量带来一定影响。

3、收获加工

降雨和苜蓿收获季节同期,是制约华北黄淮海地区苜蓿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每年因雨淋给牧草生产企业和农户都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部分企业在雨季以苜蓿青贮为主,但增加了草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易于长途运输。

在机械设备方面,国产机械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机型少、作业效率低、故障率高、缺乏高档机型,而进口机械价格昂贵、维修维护成本高。牧草专用机械设备仍然是牧草产业链的薄弱环节。

八、与牧草体系有机结合的建议

1、针对牧草产业技术需要,科学设置牧草体系研发任务

建议全面总结“十二五”牧草产业体系研发经验,进一步梳理当前制约牧草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结合牧草产业现有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做好“十三五”牧草体系任务的顶层设计。重点针对目前规模化生产中的牧草良种短缺、种植管理水平低、机械化程度落后等突出问题,加大牧草产业科技的研发力度和技术资源整合,加快新成果新技术的转化、推广、应用,提高科技研发对牧草产业的支撑力度。

2、面向生产一线企业农户,加大技术推广与培训力度

过去五年,我国牧草规模化生产发展势头迅猛,涌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行业区域组织和农民合作社。但生产一线的企业、农户普遍存在技术知识缺乏、生产经验不足等问题。建议牧草体系继续深入生产一线开展调查研究,通过现场观摩、专题讲座和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基层政府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企业技术人员和农户的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同时,鉴于国家牧草体系人力资源有限,建议牧草体系强化与各省区、地方农业产业体系成员、农技推广体系的衔接,加强对地方科技人员的理论技术培训,打造“国家-地方-企业”技术交流互动平台,充分发挥牧草体系国家队的引领作用。

3、着眼草牧业全产业链,推进牧草体系与相关体系的对接

奶牛、肉牛、肉羊等草食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是推动牧草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2015年中央1 号文件中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苜蓿和青贮玉米为主的“草牧业”,农业部“粮改饲”工作快速推进,牧草产业发展面临历史性机遇。建议牧草体系加强与奶牛、肉牛、肉羊等相关体系的沟通与对接,围绕草牧业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大力拓展牧草在奶牛、肉牛、肉羊、猪、禽等动物生产中的利用空间,充分发挥国家牧草体系在整个草牧业发展链条中的技术创新、研发和支撑作用。

原标题:调研报告: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豆科牧草育种岗位在华北进行用户需求调研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