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生态> 焦点关注

草原政策反生态,生态安全屏障成要钱招牌

2016-02-05 11:33:12 | 来源: 澎湃新闻 | 作者: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近几年,最好的草场——草甸草原地区已发生剧烈退化,认为草原生态恶化的机制亟需改变,呼吁调整现行草原牧区政策。

    4月17日出版的中国科学报发表题为《改变“反生态”的草原政策》的署名文章。文章作者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海山。文章剖析了蒙古高原畜牧业发展的生态机制,指出游牧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现代化草原畜牧业”政策推行的定牧定居,使牲畜丧失了强壮体魄、免疫力和卫生环境,对牧民实施奖补,不仅没有改善他们的生活,还加剧了牧区草原开发,令其急剧退化盐碱化和沙化。

  文章指出,牧区政策由农业部“顶层设计”,中央财政投入项目拉动实施,各级政府往往说得多,做得少,有时甚至是以“现代化”“生态”“有机”“科学”之名在做一些反生态的事情。以保护草原为职责的某机构领导建议,“以开垦草原弥补耕地减少的缺口,以保障国家耕地面积‘红线’”。长期负责农业部有关牧区工作的主要领导认为,“在牧区推广网围栏是为了从财政部要钱”。政策实施者一直打着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招牌向国家要钱,起到的却是破坏“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效果。

  文章还担忧地表示,近几年,最好的草场——草甸草原地区已发生剧烈退化,认为草原生态恶化的机制亟需改变,呼吁调整现行草原牧区政策。

  以下为全文: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草原。 CFP 资料

  2014年春节前,习近平主席在视察内蒙古时明确要求:“内蒙古要把保护基本草原和保护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步伐,探索一些好办法,帮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利润效益,掌握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的绿化之路”。

  习近平主席这句话对内蒙古牧区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具有决定性战略意义。

  长期以来,牧区发展政策一直是农业部“顶层设计”,并且由中央财政投入项目拉动实施。在这种政策制度运作机制背景下,各级政府往往说得多,做得少,有时甚至是以“现代化”“生态”“有机”“科学”之名在做一些反生态的事情。

  在世界牧区中,蒙古高原草原生态环境是气候干旱程度最高、植物生长期最短、牧草生物量最少、春季大风日最多、冬季最寒冷且持续时间最长——集如此多“不利”特点于一身的牧区。延续千万年的游牧生产方式不是由哪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蒙古高原极端脆弱干旱草原生态环境选择的结果。只有一年四季不断迁移,才能保障地表枯草层和稀疏植被,以有效保护土壤水分、养分、温度和牲畜健康与有机肉奶——草原畜牧业生产力,还能有效躲避各种频繁的自然灾害,降低灾害与疫病风险。

  定牧定居使牲畜丧失了强壮体魄、免疫力和卫生环境。近些年,强力实施牧区牲畜良种化,国内外“优良品种”把各种新型疫病也带入牧区,创造了牧区疫病风险新纪录。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发展目标被确定为“现代化草原畜牧业”。而欧美发达国家至今没有“现代化畜牧业”这个概念。

  发达国家对畜牧业的原则性要求是:一是畜产品无公害,二是生产对环境友好。而今天发达国家也没有完全做到这两点。

  然而,千万年来,蒙古高原传统游牧生产过程是“刺激”牧草再生的“创造”牧草资源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生产过程。1975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写道:“游牧生活是利用干旱草原而不毁坏它的最具建设性的生产方式”;“大草原的游牧生活是最有利的生活方式,它可以开发大自然,却又不把它变为不毛之地”;游牧生产出来的畜产品是没有任何化学污染的有机产品。

  更为可贵的是,千万年的游牧生产方式在极端脆弱的干旱高原上创造出了举世无双的生态文明——游牧文明。而游牧文明为相邻其他文明的形成发展提供了生态安全和文化“活力”。在这些干旱高原地区, 过去、现在和未来,游牧文明都不能缺少。历史形成的各种文明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论到何时,中国至少需要游牧文明提供生态安全。人类社会需要游牧文明提供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智慧、技能以及有机畜产品等稀缺“资源”。

  现在牧区的政策是退牧还草,减少牲畜,给点补助费,但给的钱根本不够买饲料。因物价和畜牧业生产经营成本上涨等因素综合作用,实施奖补政策以后,锡林郭勒盟北部牧区90%以上牧户靠贷款过冬春,牧民生产生活困难加剧,金融企业收入增加了。

  结果是,实施退耕还草政策10年后的2010年,最应该彻底退耕还草的阿拉善盟耕地面积反而比2000年增加了一倍多!

  开垦草原给内蒙古带来了大面积沙漠。实行“定牧定居”后,整个牧区草原在短短20年内整体急剧退化盐碱化和沙化;而改变游牧生产仅仅几十年,中国的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重大而紧迫的战略问题。

  与之相反,千万年来,蒙古高原、天山南北和青藏高原的游牧生产方式给整个东亚地区提供了生态安全。

  以保护草原为职责的某机构领导建议,“以开垦草原弥补耕地减少的缺口,以保障国家耕地面积‘红线’”。暂且不讨论这样做的生态风险,如此的18亿亩耕地,能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吗? 长期负责农业部有关牧区工作的主要领导认为,“在牧区推广网围栏是为了从财政部要钱”。以这种动机进行“草原基本建设”,能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吗?

  近几年,国家又投入巨额资金,在牧区实施“十个覆盖”工程,以改善牧民生计,强化牧民定牧定居。但是,如果不改变草原生态恶化机制,与前些年的“围封转移”“退牧还草”“禁牧休牧”等诸多建设项目工程一样,投入越多,对国家、草原和牧民的危害越大。

  如果说,过去草场退化从干旱地区向湿润地区扩展,近几年,草场剧烈退化发生在最好的草场——草甸草原地区。 每年7、8月份,草业老板们涌入草原,以高价收购牧民草场的打草权,牧草种子还未成熟落地,就将牧草的种子和草根一起搂走,当地政府还称其为“政绩”。

  内蒙古牧区在国家长治久安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有很多,但首屈一指应当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因为,这是攸关国家生存的问题。然而, 在牧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一直以来只是向国家要钱时用的招牌。而在牧区发展政策与“建设”实践中,多是破坏“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效果。这一态势迫切需要扭转。

  原标题:学者谈游牧重要性:草原政策反生态,生态安全屏障成要钱招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