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黄河两岸的果洛草原上,一片片牧草稀疏甚至寸草不生的黑土地始终挥之不去,这就是“黑土滩”,青海省果洛州大草原生态退化的标志性景像。
草原“黑土滩”由来已久。据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教授马玉寿介绍,“黑土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草原灾害。“黑土滩”形成的过程是,原生植被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毒杂草群落。同时,草皮融冻剥离,盖度降低、土壤裸露,土壤肥力不断降低,土壤养分丢失直至滋生盐渍化;土层变薄,退化为沙砾滩,继而成为当地“黑尘暴”的沙尘源。尤为严重的是,退化为黑土滩的草地上鼠洞密布,鼠类活动猖獗。据统计,在三江源区的1.5亿亩退化、沙化草地中,失去生态功能的黑土滩面积就达7000多万亩。
黑土滩犹如溃烂的疮口,在美丽的草原上蔓延,严重影响着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成为三江源地区干部群众心头的伤痛。
大草原严重沙化、退化的严峻现实,逼迫人们主动采取恢复生态的对策。2005年举世瞩目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正式启动,由此揭开了果洛州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序幕。
黑土滩综合治理成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后,果洛州大规模的黑土滩治理工作也随之进入高潮。
经过多年研究和试验,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培育成功的新型牧草——青海草地早熟禾,对于治理三江源区黑土滩效果明显。
马玉寿教授说,恢复三江源区“黑土滩”的主要措施是围栏补播,即通过选育栽培牧草新品种,有效修复草原植被,提升生态涵养功能。其中,青海草地早熟禾是当前治理黑土滩的主要草种。这种草具有发达的根茎繁殖能力,草质柔软,产量高,是高寒草甸区放牧的优质牧草。2005年至今,三江源区已推广青海草地早熟禾100万亩以上。据测算,种植新牧草的草场,每亩一年至少能收割干草500公斤。也就是说,1亩这样的草场就能养活1只羊,而目前多数天然草原需要10亩至15亩草场才能养活1只羊。
果洛草原生态得到整体治理的消息令人振奋: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实施期间果洛州累计完成投资22.47亿元,主要有黑土滩治理、鼠害防治、生态移民、退牧还草等16项;其中,防治沙漠化面积36.96万亩,封山育林147.34万亩,人工补植23.77万亩,治理黑土滩160.1万亩,防治鼠害面积3719.2万亩。
为保护草原,草原牧民做出了巨大牺牲。据了解,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实施期间,果洛州3172户、14704名牧民离开了草原,完成禁牧休牧草原面积5044.96万亩,减畜229.289万个羊单位。同德县三江源移民居住区——果洛新村的搬迁户已达到224户。据了解,这样的生态移民社区目前全州有25个。村主任彭毛说:“黄河源头在玛多,我们放弃草原搬到这里来生活就是为了保护母亲河。”牧民奋力保护和建设着绿色家园,对恢复绿色草原生态充满信心。
今年是果洛州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的第二年,果洛州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总投资达到1.5593亿元。据悉,今年项目资金主要用于16万亩的沙漠化土地防治项目,26万亩的黑土滩治理项目,4万亩的封山育林项目,150.33万亩的草原有害生物防控项目。
可以说,通过实施围栏封育、减畜禁牧、搬迁禁牧、鼠害防治等工程,果洛州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退化的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项目实施区域内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监测表明,2010年黄河源区牲畜可食牧草鲜草最高产量每公顷达3571公斤,这是2006年以来产量最高的一年。草原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0%以上,其中黑土滩治理区植被盖度由治理前的20%增加到80%以上,退牧还草围栏内草地植被盖度达到90%。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果洛州沼泽、湖泊面积呈逐年扩大之势。据遥感监测,2007年玛多县湖泊面积大于6公顷的有157个,县内的鄂陵湖和扎陵湖面积年均增加9.6平方公里,两湖共增加水域面积166平方公里。曾经有“千湖之县”之称的玛多县又开始呈现出湖泊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美景。
更为重要的是生态观念深入人心,草原牧民开始放下千年的牧羊鞭,通过种植、民族手工艺、畜产品加工、参与旅游业等方式踏上新的生活,从而使一度伤痕累累的草原得到休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