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儿女> 草原骄子

潘志荣:达茂草原上的“游牧检察官”

2015-12-07 09:15:17 | 来源: 正义网-检察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他,就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下称达茂旗)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派驻满都拉镇口岸检察室主任兼石宝镇检察室主任、一级检察官潘志荣。”   就这样,30年来,潘志荣以“游牧”的方式工作在基层农牧区,走遍了达茂旗77个嘎查和行政村,巡访过980多个牧场牧点与3400多户农牧民。

原标题:达茂草原上的“游牧检察官”

郑赫南 范德银

    原标题:达茂草原上的“游牧检察官”

第一次见到他,他坐在介绍他事迹的同事、朋友中间。听到表扬,他有些赧然;面对媒体,他的自我介绍十分简短。本以为他不善言辞,但随后的两天,在跟随他一路奔向中蒙边境的达茂草原深处,一一走访牧民、牧点时,记者看到了侃侃而谈的他、爽朗快乐的他。

他,就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下称达茂旗)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派驻满都拉镇口岸检察室主任兼石宝镇检察室主任、一级检察官潘志荣。他在1.8万平方公里的达茂草原上辛勤耕耘30年,播撒着一名检察官的大爱。

蒙汉双语

“基尼起塔拉……杜隆起,提姆……亚拉奇朵,加……白和岱……”在去满都拉镇口岸检察室的路上,潘志荣用蒙语接听了一位蒙古族牧民的电话。虽然听不懂,但记者能感受到他运用这门语言的娴熟流畅。

“老潘的蒙语说得十分地道,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纯正的蒙古族呢。”同行的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的同志告诉记者,潘志荣擅长蒙汉双语诉讼,曾经作为业务专家,在最高检组织下到新疆的蒙古族自治州去为检察官授课,十分受欢迎。

潘志荣告诉记者,他是汉族,所学专业是牧业机械化。上世纪80年代,他从达茂旗司法局调至该旗检察院后,被分配到刑事检察科工作。办案中,他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不能熟练地运用蒙文蒙语释法说理。他发现,在面对不懂汉语的蒙古族当事人时,他和同事们使用的“蒙语日常用语十手势”,让当事人往往一脸迷惑。

“这太费劲了!必须学好蒙语法律用语,不然很多工作根本干不成。”潘志荣借来了《蒙汉词典》,开始了长期的学习。妻子杨淑梅至今仍记得当年谈恋爱时潘志荣的与众不同——“别人都散步、看电影什么的,他却每次都约我一起到办公室学习,桌子上放着一本厚厚的《蒙汉词典》……”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当地牧民图布沁酒后将邻居打成轻伤,虽然证据充分,但公安机关立案后,图布沁一直不认错,民事上也拒不赔偿。为此,承办案件的潘志荣骑着马在草原上走了一天,终于在距离边境不远的牧点找到了图布沁。一见面,潘志荣便用蒙语和他对话,图布沁很快便听懂了“故意伤害”“刑罚”“民事赔偿”“证据”等词汇的内涵,于是开口认错。图布沁向记者回忆说:“当时公安局、法院也来过人,但我听不懂汉语,只听到‘钱、钱’,怎么一起喝酒打架却要我出钱?后来听懂了老潘的蒙语,才知道自己犯法了。”

工作中,潘志荣的蒙语诉讼成为一把打开牧民心扉的“金钥匙”。2011年,他在办理一起3名蒙古族未成年人抢劫案时,用蒙语与他们入情入理地交心,3个少年很快主动认错,交代了事实,并且还交代了另一起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抢劫案。2014年7月,在办理撤销被告人巴某缓刑听证会上,潘志荣以流畅的蒙语释法说理,让巴某当场流下悔恨的泪水。

如今,在潘志荣的带动下,达茂旗检察院已有多名蒙汉双语检察官,该院的双语诉讼成为自治区检察机关较有影响力的品牌工作。

游牧检察

从达茂旗检察院驱车到满都拉镇口岸检察室,需近两个小时。而在检察室和辖区内牧民分散的牧点之间,上百公里的距离很常见。望着窗外尘土飞扬、崎岖不平的草原路,记者对潘志荣的敬佩油然而生,因为他每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作日都是在牧区度过的。

2015年8月的一天,潘志荣和同事又奔波在牧区的草原路上,这次是去查干哈达苏木(蒙语乡镇)那仁宝力格嘎查(蒙语村庄)回访社区矫正人员牧民齐林(化名)。当被问到家里有什么困难时,齐林说,自家附近的集体草场被嘎查党支部书记朝某擅自划归其儿子名下,套取国家禁牧补贴款不说,还把草场围了起来,牲畜饮水的一口井也被围,当地牧民的牲畜饮水成了问题。“你放心,我会向院领导反映,问题一定会尽快解决。”潘志荣表示。齐林担忧地说,他们已经向旗里反映多次,却一直得不到答复,准备农闲时一起去上访。

潘志荣回到单位后立即向该院检察长赵宝柱汇报了情况。赵宝柱让潘志荣和监所检察科的干警共同开展对朝某涉嫌职务犯罪的初查工作。接下来的3天,潘志荣连续走访了20多户牧民,终于查明:朝某2012年违反程序,虚构牧民草场登记情况,将5000余亩草场转到自己儿子朝某某名下,套取该草场的国家禁牧补贴款4.1万余元。2015年9月11日,达茂旗检察院决定对朝某立案侦查,并对其予以刑事拘留。齐林等牧民得知这一信息后,都拍手称快。面对表达谢意的牧民,潘志荣诚恳地说:“维护牧民合法权益,是一名检察官应该做的。”

就这样,30年来,潘志荣以“游牧”的方式工作在基层农牧区,走遍了达茂旗77个嘎查和行政村,巡访过980多个牧场牧点与3400多户农牧民。牧民们因为他而觉得检察官很亲切,他们叫潘志荣“游牧检察官”,称他24小时开机的电话是“贴心一叫通”。

但“游牧”真的很辛苦,有时甚至到了艰苦的程度。2012年3月的一个下午,达茂旗依然寒风凛冽、冰天雪地。为了对一起刑事案件调查取证,潘志荣和同事走上了白雪皑皑的草原路。不料,走到半路,汽车马达皮带断了,周围是茫茫雪原、荒无人烟。两个人于是步行十余里,天黑时才找到一个牧点。可牧点就是一间小屋,除了牧民一家只能再挤下一个人休息。见此情景,潘志荣让同事休息,自己又冒着风雪,不顾疲劳和寒冷,步行近10公里,半夜才赶到亲戚家休息。

铁骨柔情

走访牧点,当暮色四合、无边的黑暗笼罩四野,汽车在草原土路上不停颠簸的时候,记者有些担心能否按时到达。但看看老潘,声音朗朗,眼神清澈犹如草原上的蓝天,顿时觉得疲惫一扫而空,有了信心。

在牧民们心中,潘志荣代表着公正和希望。2004年的一天,一位牧民母亲含泪找到了潘志荣,哭诉说:“我儿子因盗窃被立案了,但他上户口时工作人员填错了,写大了一岁。”可怜天下父母心,潘志荣耐心接待了这位母亲。当天,他便与同事展开调查取证,相继询问少年的邻居、村委会负责人、学校领导和老师,并收集、查阅了学籍档案、原始户籍、医院出生档案。经多方核实,最后,潘志荣协调当地派出所将少年的户口改回真实年龄,少年也因不构成犯罪被撤案处理。案件办结后,潘志荣还一直与这家人保持联系,经常关注少年的学习生活。让他欣慰的是,少年此后再未做任何违法的事。

对每一项检察工作,潘志荣都看得很重,对自己、对证据都是高标准严要求。“有时候我们会吵起来,可他绝不会让步。”达茂旗公安局法制大队大队长张建忠回忆说,在20多年共同打击刑事犯罪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公安机关觉得取证比较充分了,“可以形成完整证据链了,何必10个证人都要取证完呢”?但老潘不同意,他坚持说:“必须排除其他可能,穷尽一切证据。”好多时候,因为犯罪嫌疑人交代太快,老潘在审查批捕时反而要格外仔细、多做许多核查工作。

“如果司法人员都像老潘这样严把关,很多错案可能就不会发生。”张建忠说。“潘志荣用权严谨,所承办610多起刑事案件无一错案,没有发生一起办案安全事故。”赵宝柱告诉记者。

潘志荣瘦削的身体里似乎有一团火,通过点点滴滴的工作,把光和热带给身边的人。“和老潘接触后,我再也不喝酒打架了,专心过日子。”在宽敞明亮的图布沁家采访时,图布沁感动地告诉记者,当年老潘办了他的案子后对他说“有困难找我”。而后,老潘无数次帮助过他——孩子没钱上学,借给他3000元;草场大旱,老潘连续6年为他担保抵押贷款买草料;大雪封路,老潘奔波5个小时来接牧点的孩子们返校……

“资助钱还可以,但抵押家里唯一的房子,我开始真是很担心。”杨淑梅说,多年来,光她亲自去银行签字为贫苦牧民抵押担保就做过3次,之前不知道老潘自己为牧民担保做过几次。潘志荣生活节俭,一件露绒的羽绒服穿了8年,但对所有有求于他的农牧民“穷朋友”,他都竭尽全力帮助。

(本文图片摄影:闫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