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不仅归化城的大街小巷布满了养驼户,作为军事城堡的绥远城在乾隆年以后亦是如此,也是大街小巷布满了养驼户。归化城是这样,绥远城也是如此,星罗棋布的养驼户充斥了归化和绥远城。

我们知道归化城作为一座著名的商城和驼城,她拥有的骆驼数量最多的时候多达二十万峰!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庞大的运力,同时也意味着数额巨大的运费收入。从归化到恰克图,以一峰骆驼驮载三百六十斤计算,每峰驼的运费是十二两白银(清乾隆时运价),如果一家驼户出动一百峰骆驼走一趟可得白银一千二百两。这个数字差不多就是当时绥远将军一年的俸银。绥远将军什么身份?乃封疆大吏,正一品的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正部级高官。
归化城是一座财富之城,也是一座充满希望的城市。就连北京、汉口、库仑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地方,人们都知道在驼城归化发财的机会很多。不要说你是一个大驼商,就算是一个普通的驼夫,走一趟恰克图脚钱可得二十两银子。在清代二十两银子能买三十只羊,能买六匹马或骆驼。那么你第二年再走驼道的时候就不再是单纯的驼夫了,别人就得以掌柜子称呼他了。从驼庄掌柜中从驼夫中不断涌现新贵,成为有钱人,成为大老板。
经过百年的商业运转,归化城早已经突破了城墙樊囿,城里城外的召庙区、商业区和居民区域已形成有许多街巷。那时候归化城已经有大街小巷200多条,其中大街57道,小街53条,小巷85个。
其实我们所说的归化城的大街长度也超不过400多米长,与北京城十里长街是没法比。小巷最少的只有三五户人家,长度也就几十米,也不规则,顺着的横着的都不是那么的笔直,有的曲里拐弯,有的走着走着就没有路了,是断路,本地人叫死胡同。但是不管是大街还是小巷,几乎在每一条街巷都有养骆驼的人家。我找到一分民国初驼运公会登记册,试着拉一些驼户掌柜的名单:薛延喜,46岁,家住归化城义丰店巷9号;李有鹤,38岁,家住归化城新召前巷20号;薛延献,54岁,家住归化城小御石巷24号;刘占成,46岁,家住南茶坊20号……
当时归化城内外的大街57条,小街53条,小巷85条,几乎就没有哪条街道没有养骆驼的人家!像大十字街、新城道街、大召前街、长胜街、牛桥西河沿街、小东街;延伸到城外的通顺西街、营坊道街孤魂滩街、牛桥草市街、大西街、西顺城街、十间房街、北门外街、羊岗子街、西得胜街、圪料街,全都有养驼户居住!
商业的推动下归化城处在迅速变革中,所以我们给出的数字也只能是一个动态的数字。不仅归化城的大街小巷布满了养驼户,作为军事城堡的绥远城在乾隆年以后亦是如此,也是大街小巷布满了养驼户。
归化城是这样,绥远城也是如此,星罗棋布的养驼户充斥了归化和绥远城。这一点在过去很长时间我都是不理解的,在我的印象中绥远城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军事城堡,是清廷委派的一品大员领兵驻扎的地方。孰料历史资料却明明白白记载了绥远城内的养驼户,他们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绥远城的养驼户我拉几个名单:王二丑,30岁,家住柴火铺后巷2号;杨航山,60岁,家住西落凤街26号;刘寅,38岁,家住工艺局巷14号;裴老虎,45岁,家住太泉巷10号;王二娃,家住江南馆巷;马文和,家住阳泉后巷;杨有富,家住牛肉铺巷;乔秃子,家住建设厅街;刘忠,家住西街……
就是说不仅归化城就是原来的军事驻地,绥远城里也都布满了养驼户,更不要说围绕在呼和浩特四郊养驼的村庄,已经散布在驼道上的许多饲养骆驼的牧场。曾经拥有二十万骆驼大军的呼和浩特真的是一座地地道道的驼城。
养驼户的分布从归化城里向四面八方延伸,越过城墙,进入到归化城和绥远城外的数以百计的板申中,仍然没有停止,养驼户的分布带向北翻阅大青山,达到武川、四子王旗、达尔罕旗、茂明安旗、苏尼特旗草原。继续向北延伸,越过内蒙古与外蒙古中间的大漠戈壁,进入到乌里雅苏台、乌兰巴托草原,还有新疆的天山南北,散布在那里的大大小小的驼场上成千上万的骆驼其主人正是归化城的商人。
在呼和浩特平原上的板申中最大多数是骆驼板申,就是驼村。如今像已经成为城中村的麻花板、姑子板、塔布板、场汉板、水泉村、塔布板、添勉板、五路……在过去的年代全都是地地道道的驼村。在呼和浩特的驼村和驼运行,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价值和财富,唯一的标准就是看你拥有骆驼数量的多寡。这种风气习染影响了很多人,形成呼和浩特的一种特殊风尚。他们不喜爱没有生命的东西,什么金银财宝,积攒起来。他们不喜欢拿钱去盖豪华的房子置办好家具,更不喜欢去买田置地。这与山西人的传统理念相去甚远。倘若他们手里有几个钱,只要数一数够买一峰骆驼,立刻就会毫不犹豫地把手里的钱换成一峰骆驼牵回来。外人走进这些骆驼村,单单从住房上你是看不出他们的贫富差别的,各家各户的房子几乎一模一样,都是用村后大青山上的青石打根基,土坯垒墙,房顶拿红柳笆子压栈,屋顶上抹一层和着麦苒的黄泥,远远望去整个村子尽是一片赭黄的颜色。(邓九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