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要闻

草原天路火爆背后

2015-10-21 17:18:07 | 来源: 方塘智库 | 作者: 张五明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在很多拥有优秀旅游资源的城市和地区,都面临类似难题。这也是本期文旅新时代推出草原天路研究样本的意义所在。

毕竟,包括张北在内的环京津旅游带地区,谁能最先打出品牌,最大限度承接该地区周边游消费需求,就更有可能基于口碑形成人群集聚并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和城市的综合发展。最不愿看到的是,核心旅游资源未及创造更大价值的时候,生态却被破坏得千疮百孔,人们目光已转向他处。

草原天路作为文旅资源的尴尬

草原天路坐落在张家口市张北县与崇礼县之间,初次到访者多位发出类似感慨:“很难想象,在2100万人口聚集的钢筋混凝土做的北京200多公里外,竟是塞外草原的另一个世界”。

草原天路建设的初衷不是旅游景区,而是作为打通张家口市县域联系的实实在在的一条路。因为风景绝美,经由互联网的传播,很快招来了困在大城市中的北京人的车队。

现在,从进入草原天路伊始,最大的难题是停车。其双向单车道的设计使得任何一辆车占道停靠都会引来身后刺耳的鸣笛。行驶了好一段,我才找到一个观景台把车停下。站在路边一辆辆数了数,不出所料,百分之九十的车挂着北京的牌子,其余的大多为省内车辆。

车与路的问题,将草原天路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尴尬可谓反映得淋漓尽致。

第一是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的问题。草原天路被称为中国版的66号公路。但即使美国的66号公路,其核心功能在于通道价值而非旅游。事实上,从全球范围来看,也很少有城市直接将公路作为旅游目的地来运营。

只是,随着人们消费能力、旅游习惯的变化,自驾游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旅游市场份额。拥有丰富自然、历史景观的公路也逐渐受到市场热捧。不久前,四川省发布了《中国最美景观大道318317川藏世界旅游目的地(四川段)规划》,可以说是国内第一例将公路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规划方案。

不过,总体而言,比起成熟的园区式景区的运营,公路旅游的运营几乎是一片空白,其运营的复杂性也远超其他。商业模式成为草原天路旅游产品化首先要迈过的第一道坎——这或许也是当地政府和运营企业在收不收门票上比较纠结的原因之一。

第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来看,尽管天路为外人所知才一年有余,但已经触到了生态的天花板。随着外来游客的增多以及越来越多的草原旅游项目的开发(骑马、滑草等),草原天路面临着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的多层面生态破坏的危险,草甸退化也在所难免。

而且,由于草原天路的形态(130多公里的公路),即使让张北县旅游局、城管局的人全部出动也不可能形成有效监管。

此外,在商业模式尚不清晰的情况下,张北县的“吃累不讨好”体现的非常鲜明:为游客提供了优质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体验,只有沿途牧民可以赚些浮财,不仅无法普惠于张北的人民,还要拿出大笔的财政支出用于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景区监管。换言之,多了个优质资源不仅无法更多分享巨大消费市场,还凭空增加了一项“公共服务职能”。

第三是与既有旅游景区争利的问题。草原天路优美的风光决定了观光是其核心竞争力。但从消费人群来,目前直接指向了北京本地旅游人口,这个规模群体的旅游诉求更多基于周末和节假的休闲度假。

于是,旅游产品与消费者的落差就出来了。观光游的主流商业模式是门票,休闲度假主要靠完善的配套设施带来的体验性消费。而直到目前,草原天路除了一条路和那一路的美景还基本别无其它。也就是说,对草原天路的拥有者而言,如果连门票都不能收的话,那获利空间更遥远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