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的草原是天然大舞台。
乌兰牧骑是内蒙古的名片和骄傲。50多年来,乌兰牧骑队员的足迹踏遍了内蒙古的山山水水,从茫茫林海到大漠戈壁,从城市乡村到边防哨所,无处不留下他们的身影。在全国文艺汇演及赴世界各地的出访演出中,他们获得了数不清的奖励和赞誉。乌兰牧骑更是像一个个摇篮,为内蒙古培育了几代艺术人才,创作演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的艺术作品。那么,你可知道乌兰牧骑是怎么诞生的呢?
一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的乌兰夫,在深入农村牧区视察工作时,常听到许多基层干部和群众反映,广大农牧民翻身解放了,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就是文化生活很缺乏,特别是居住偏远地区的广大农牧民,基本上看不到电影和文艺演出。比如锡林郭勒盟,当时全盟只有一支30多人的宣传队,虽然也下乡到基层组织文化活动,毕竟人力有限,一年到头到不了几个地方,无法满足生活在广大牧区的群众对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他在北京开会与周恩来总理见面时,向周总理提起了这件事。周总理说,是否可以根据内蒙古地广人稀的实际情况,研究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建立相应的队伍,以满足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
乌兰夫根据周总理的意见,指示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研究这个问题。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根据乌兰夫同志的指示,认真分析了全区许多地方长期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影、演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首先在牧区进行文化工作试点的意见,报请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准后,派出几个工作组深入到达茂旗、正镶白旗、苏尼特右旗等地进行调查研究。经过调研后提出,鉴于我区牧区、半农半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和农牧民居住极其分散的情况,应当建立一种装备轻便、组织精干、一专多能、便于流动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这种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由于人数少,不需要很大投入,活动轻便,一驾马车即可将演出人员和器材装下,很容易在广阔草原上行动,到各个牧场去演出,可以把文化服务的面铺得更大。乌兰夫认为这样做好,建议要先搞个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向全自治区推广。
乌兰夫同志将这个情况于1957年初又向周总理做了汇报。周总理指出,内蒙古还是要进一步探索适应广大农牧区农牧民分散生活的文化活动形式。乌兰夫回来后,在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上向大家传达了周总理的意见。会议决定先期进行试点工作。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决定把这项工作的试点放到当时群众文化工作比较活跃的苏尼特右旗,而且苏尼特右旗地处内蒙古草原的中部,是纯牧业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为了给这种小型轻便的综合文化工作队命名,自治区文化局多方征求意见,经过集思广益,反复推敲,大家一致集中在“乌兰牧骑”这个名字上。“乌兰”是红色的意思,“牧骑”表示草原上的轻骑兵。名字既朗朗上口,又具地方民族特色,和自治区领导的想法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