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哈西说:“我们哈萨克人热爱草地。青草不能拔,刚出来的树就像小娃娃一样,不能砍。”
禁牧之后,木哈西开起了牧家乐,一年收入达七八万元,以前游牧迁徙,娃娃上学、老人看病都困难,定居后,孩子们能好好上学了,大女儿已经大学毕业了。
在巩留县库尔德宁景区,像木哈西这样从事旅游服务的牧民达45户,年增收约6万元。
正因为新疆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人们对草甸地衣倍加珍惜,细心呵护。
近年来,自治区实施天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疆6.9亿亩草场全部纳入政策实施范围,其中1.5亿亩草场实施禁牧,5.4亿亩草场落实草畜平衡制度。48个县市实施了草原生态建设项目。
绿色新疆,变得越来越美丽。
增绿:绿色屏障环绕
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土地总面积相当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四省之和,可这其中,沙漠占到了近30%。
60年来,巴州人在与沙漠的抗争中取得累累硕果,这正是“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位于塔克拉玛干腹地的且末县,曾经,全年浮尘天气近200天,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为了阻挡沙漠继续向前推进,1998年,且末县在全疆率先成立了防风治沙工作站,同年启动了河东治沙工程。
每年春秋两季,数万各族干群在治沙站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在沙漠边缘设置网格状的芦苇固沙障,种植红柳、胡杨、沙拐枣、枸杞、梭梭等植被。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昔日的“沙漠孤岛”如今绿色卫士绕城,且末县建成人工林面积30万亩,森林总面积达到270多万亩的人间奇迹,且末人更是把沙漠距离县城不到两公里的位置,推后了5公里!
历史上,和田地区策勒县城曾因风沙侵袭有过三次搬迁。策勒人吃尽了风沙的苦头,但从未失去继续生活的信心。为了防风治沙,党和政府下了最大决心和努力。
1979年,策勒县党委以400年前的策勒古城为起点,启动了造林治沙工程,现在已经35年过去了,策勒县通过防风治沙,从沙漠腹地抢回了75000亩地。
自2010年以来,全疆年均完成沙化土地治理936万亩,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风沙危害逐步减轻,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4244万亩。据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与“十一五”期间相比,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423平方公里。
随着不断地保护和治理,在新疆,人和沙漠逐渐达成了和平共处的态势。如今,防风林带正步步逼退沙漠,少了蔽日风沙的侵扰,从前被掩埋的房屋又慢慢在原址盖了起来,生机重现。新疆日报讯(记者杜文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