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文化> 热点新闻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 最后的使鹿部落

2015-08-31 11:07:15 | 来源: 正北方网-北方新报 | 作者: 查娜 孟丽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古革军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兽医站的站长,也是呼伦贝尔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敖鲁古雅鄂温克驯鹿习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神物驯鹿

驯鹿是鄂温克民族的象征,鄂温克语称之为“奥伦”。这些半野生的驯鹿长着马一样的头、鹿一样的角、驴一样的身躯、牛一样的蹄子,号称“四不像”。记者在敖鲁古雅看到的驯鹿,眼睛乌黑明亮,皮毛摸上去油亮光滑,多数为灰褐色和灰黑色,也有一些花色和白色的。驯鹿性情温顺,不踢人也不咬人,只要摊开双手,它们就会过来嗅一嗅,任由人抚摸。

驯鹿在森林里不需要搭棚圈,它们夜晚出去觅食,以森林里野生的苔藓、石蕊、蘑菇和嫩枝条为食,善于在沼泽、森林、深雪中行走。猎民们需要它们回来时,就会叩击树木,因为怕蚊虫叮咬,它们有时也会顺着猎民点围拢的熏烟自己跑回来。猎民除了不定期给驯鹿喂盐之外,还在冬季雪厚或者春季干旱时喂少许豆饼或草料。鄂温克人通过喂盐、熏烟等方式成为驯鹿不可或缺的朋友。为了找寻方便,猎民会给鹿脖子上挂上铜铃,鄂温克语称之为“巧尔然”。驯鹿在林子里跑动的时候,铃声就会响彻山林。

在鄂温克人看来,驯鹿是纯净自由的生灵。古革军说,驯鹿爱干净,如果驻地的水源不干净,它们就会不断地迁徙。驯鹿离不开深山密林,吃的食物也很挑剔,不像牛羊用牧草就可以喂肥。以前,驯鹿在山林里很少生病,而在对外开放的驯鹿点,由于过多的接触人类和食用游客喂的食物,驯鹿经常会患上原来从没有得过的疾病而死亡。在古革军看来,驯鹿和鄂温克人骨子里都一样,向往着密林中自由自在的生活,坚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非遗项目成旅游亮点

2005年,古革军开始尝试搞旅游接待,政府投资帮助他将驯鹿点修缮一新。古革军的驯鹿点距离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猎民定居点最近,游客们方便到达,因此知名度颇高。每年的6月15日至9月15日,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旅游旺季。这3个月古革军要将自己的50多只驯鹿留在驯鹿点,供游客观赏,过了9月15日驯鹿点就关了门,古革军夫妇则要跟着驯鹿群在森林中游走。

今年,旅游接待、鹿产品和手工艺品销售,带给古革军100多万元的收入,他的生活早已迈入小康。在根河9个驯鹿点中,有三四家也像古革军一样对游客开放,而其他的则在更远的密林中继续着“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现在饲养驯鹿的收入不低,一只驯鹿能卖到几万元,鹿茸、鹿角、鹿胎盘和鹿心血等都价格不菲,饲养驯鹿完全能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

2011年,呼伦贝尔市旅游局把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人的民族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驯鹿一起变成旅游资源,全国各地的游客接踵而至。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使鹿部落当中的大部分人也都有了新的生存方式——从事旅游接待。旅游让他们在保持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之间找到了平衡。

从走出山林开始定居生活,到放下猎枪转变生活方式,鄂温克人一直在延续古老的传统,与接纳现代生活方式之间博弈。定居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却用最快的速度碾碎了延续几百年的习俗、技能和生活方式。

 

  游客与驯鹿和谐相处

古革军19岁的儿子,不愿意再像父辈一样去山里随驯鹿游走了。年轻一代的鄂温克人,已经不能适应在山林中迁徙的生活。在使鹿部落的孩子们看来,山下的无线WIFI和电脑游戏,比山上的生活更有吸引力,也能让他们更快地融入现代生活。他们难以想象,在遥远的森林中,他们的父辈和祖辈,仍然跟着鹿群迁徙。撮罗子里柴火烧得正旺,金黄的斜阳射进帐篷,洒在老者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庞上,老人吹着口弦琴,曲调悠长迷离,颤动着乡愁。

 



 

   上一页   1   2   3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