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鹿鄂温克
古革军的鄂温克姓氏是固德林。敖鲁古雅的使鹿鄂温克人分为四大家族,分别是布利托天、固德林、索罗共和卡尔他昆,对应的汉族姓氏分别是布、古、索、葛或何。鄂温克族由索伦、雅库特、通古斯3个分支组成,使鹿鄂温克人被称为雅库特。300多年前,他们从贝加尔湖附近列那河一带,游猎迁徙至额尔古纳河流域,在如今大兴安岭的根河市境内游猎和饲养驯鹿。
敖鲁古雅,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是中国唯一的半野生驯鹿种群栖息地。驯鹿耐寒能力极强,喜冷怕热,一般在北纬66度左右的苔原森林地带繁衍。这里林下生长着丰富的苔藓类植物,是驯鹿天然的饲料。
鄂温克传统民居撮罗子
鄂温克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驯鹿。他们的衣服、鞋帽以及居住的“撮罗子”内铺的皮垫都是由驯鹿皮制成。鄂温克人是喝驯鹿奶长大的,驯鹿的奶汁浓醇,营养丰富。鄂温克人的主食是肉干和驯鹿奶,配饭则是列巴等面食。用驯鹿奶和面烤制出来的列巴,比面包硬,样子像厚厚的锅盖,有20厘米厚。出门打猎时,一天带一个就够了。
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需要随驯鹿“逐石蕊而居”,一年会有几次迁徙。驯鹿四蹄宽大,每小时行进约6公里,即便是沼泽地也穿行无阻,如履平地,因此被称为“林海之舟”,是鄂温克猎民重要的交通工具。
游猎的鄂温克人经历过3次搬迁实现了定居生活。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鄂温克猎民在奇乾建乡定居;1965年当地党委政府,将35户鄂温克猎民迁至敖鲁古雅定居建政。至此,鄂温克猎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定居生活。2003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10万人口以下小少民族一次性脱贫政策的扶持下,政府又将敖鲁古雅的鄂温克族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搬迁至现在的根河市区附近新址。
2003年,政府投资1200万元,免费提供31栋北欧风格的建筑群给猎民们住。62户猎民从旧安置点搬到了现在的居住点。新的聚居点有博物馆、宾馆、鹿茸加工厂和政府大楼,整洁气派,是一个现代化乡镇。等待驯鹿们的,是早早盖好的棚圈和圈养的计划。然而,生活在大兴安岭密林中的神物,却并不适应这样的生活。
鹿群原本春天吃嫩枝、夏天吃蘑菇,冬天雪再厚,也能找到苔藓,但是定居点远离森林,它们只能吃山上运下来的干苔藓。许多驯鹿适应不了圈养方式,很快就死去了。
非遗寻踪——我在敖鲁古雅
鄂温克猎民们可以告别狩猎生活,却不能离开他们忠实的伙伴——驯鹿,于是他们牵着鹿群,再次回到了森林里。目前,大兴安岭的密林中还有9个驯鹿点,有20多户猎民,饲养着1000多头驯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