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文化> 热点新闻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 最后的使鹿部落

2015-08-31 11:07:15 | 来源: 正北方网-北方新报 | 作者: 查娜 孟丽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古革军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兽医站的站长,也是呼伦贝尔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敖鲁古雅鄂温克驯鹿习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7世纪中叶,使鹿鄂温克人从贝加尔湖流域的列那河一带,游猎迁徙到额尔古纳河流域,在大兴安岭密林中靠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这是中国唯一的驯鹿种群,成为全球驯鹿分布的最南端。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树一帜的使鹿文化,驯鹿不只是他们的生活所需,也是他们的民族象征。2003年,他们放下猎枪,从深山老林里搬迁至根河市附近的猎民安置点,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如今,这个人口不足300人的微型部落和他们饲养的1000多只驯鹿,仍沿袭着使鹿鄂温克独特的历史。

  养驯鹿的猎民

8月21日清晨7时30分,古革军家的驯鹿点开始热闹起来。准确地说,这里应该是一个颇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木头搭建的大门上,赫然写着“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根河敖鲁古雅”。进门就是售票处,两个操着东北话的年轻姑娘手拿对讲机卖着票——1张票30元。

如果是古革军的朋友,会特别说明。两个姑娘就会用手里的对讲机问老板娘,“有记者采访,宣传部打过电话吗?”“打过电话,让进来。”于是姑娘们手一挥,说“赶紧进去吧,等会游客就多了。”一条木栈道通往森林深处,两旁密林中有小溪,有打列巴的撮罗子(用桦树搭建的民居),有烤鹿肉串的摊点,有出售手工制品的凉亭,最吸引游客目光的莫过于到处溜达的驯鹿。

 

  古革军的生活已经离不开驯鹿了

古革军在山里等待记者。45岁的他,仍然可以用英俊来形容。古革军是俄罗斯族和鄂温克族的混血儿,显现在外貌特征上——深邃的双眼、笔直的鼻梁和薄润的嘴唇,有着迷人的气质。张口,却是一番竹筒倒豆子般的流利东北话。“我见过的记者老多了,韩国的、日本的、英国的……国内中央电视台的、新华社的,都采访过我,我还牵着驯鹿去过北京的保利剧院和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呢。等会儿,我带你看看去过长沙的那只驯鹿,开车路上走了85个小时才到。”古革军十分健谈,丝毫不像居住在深山密林中的少数民族。

这天早晨,古革军要给自家的驯鹿打针,因为小驯鹿不会区分蘑菇,误食了一种毒蘑菇,拉稀了,几天没好好进食。驯鹿是他的命根子,这可急坏了古革军。古革军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兽医站的站长,也是呼伦贝尔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敖鲁古雅鄂温克驯鹿习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属于70后的古革军,没赶上族人们在山里的游猎生活。他出生时,政府已经将鄂温克猎民整体搬迁至猎民安置点。小时候,古革军经常到山上的驯鹿点玩耍,到了山上就玩疯了。几天后,老师们就到家里去抓逃学多日的学生们。

 

  熏烟,帮驯鹿驱赶蚊虫

在大兴安岭的密林里,古革军学会了饲养驯鹿和打猎,他曾经也是一个优秀的猎手。2003年,鄂温克族全面禁猎。古革军是第一个交枪的猎民代表,在电视镜头前雄赳赳气昂昂地畅谈新生活。新闻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中国最后一个狩猎民族,放下猎枪,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这是古革军最喜爱的一只驯鹿,他曾经带着这只驯鹿上过《快乐大本营》

1   2   3   下一页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