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山"变现"为驯鹿"寻路"!杜明燕委员的履职路

发布时间:2022-03-07 13:38:21丨来源:中国网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正在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杜明燕提交了七件提案,也被一些媒体称作“提案大王”。

中国网3月7日讯(记者 苏文彦) “驯鹿代言人”“唯一的鄂温克族全国政协委员”“呼伦贝尔旅游宣传大使”……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杜明燕身上有诸多“标签”。无论是锲而不舍地为鄂温克的驯鹿“发声”,还是作为“委员记者”给媒体帮忙,她一直以多重身份活跃于全国两会的舞台上。

正在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杜明燕提交了七件提案,除连续四年关注驯鹿外,她的提案内容还涉及森林保护建设、生态旅游发展等诸多方面。 

3月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摄影: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碳汇、旅游双管齐下,让“绿水青山”变现“金山银山”

在那首脍炙人口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里》,一句“我的心爱在高山,高山深处是金色的大兴安”让人们印象深刻:呼伦贝尔不仅有大草原,更有大森林。几十年来,巍巍大兴安岭经历了从“砍树”卖钱到“护林”建设,再到“看树”旅游的转变。如何让参天大树成为“摇钱树”?杜明燕给出的答案就是碳汇和旅游。

今年,杜明燕的提案一方面建议国家建立健全碳汇产业交易市场,支持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建设“全国最大的国有林碳汇储备基地”,另一方面希望加快推进大兴安岭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让“绿水青山”变现为“金山银山”。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杜明燕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由于产业政策的改革和防火期的限制等综合因素影响,与大兴安“亲密接触”并非易事。

据介绍,正在建设中的大兴安岭风景道是国家首批森林步道之一,全长3045公里,其中1345公里在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境内,目前已完成标识体系建设。但林场管辖“九龙治水”、传统景区及森林康养景观同质化严重且年久失修,森林景点间的道路建设水平不高等现状仍严重影响和制约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美丽的大兴安岭(摄影:刘磊)

为此,杜明燕建议,在现有大兴安岭风景道的规划基础上,继续投入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立体交通网的建设,为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奠定便捷的交通基础。对原有的国家森林公园类的旅游景区景点进行提标提效改造升级,大力开发森林康养等新兴旅游产业,突出慢生活和医养结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将国有林区的林场和农垦系统的农场划入产业扶持项目中,支持开发乡村旅游。

依托独特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吸引国内外游客

呼伦贝尔毗邻俄罗斯和蒙古国,有着跨境旅游的独特优势,位于呼伦贝尔北部的满洲里更是我国最早开放的沿边城市之一和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越的政策条件,使满洲里成为重要的边境旅游目的地、内地游客赴俄蒙和俄蒙游客赴内地旅游的重要中转站。

盛夏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莫日格勒河畔(摄影:中国网记者 王金梅)

为进一步推进满洲里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杜明燕在提案中建议,通过解决旅游“大交通”、提供“入境免签”和“离区免税”等优惠政策、设立边境旅游试验区政策性补助资金等方式,为边境旅游团队出入境提供便利,进一步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宣传推广、对外合作交流、旅游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等,让“北疆明珠”满洲里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呼伦贝尔冰雪那达慕(摄影:赵芮芬)

此外,近年来,呼伦贝尔以“呼伦贝尔大雪原”品牌为引领,在我国地级市中第一个设立冰雪日,推动冰雪旅游品牌逐渐深入人心。杜明燕还建议抓住后冬奥发展期,在各地冰雪节庆活动的基础上设立国家冰雪日,大力发展冰雪产业,加大冰雪旅游产品供给,推动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冰雪旅游生态体系。

多年献策,为“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的驯鹿“寻路”

杜明燕所在的鄂温克族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驯鹿与鄂温克族相伴相生。但驯鹿不同于牛马羊等家畜,需要长期在森林苔原中觅食,并不适合圈养。目前我国的驯鹿饲养业受种群退化、放牧范围和环境、森林防火等多方面的限制,驯鹿养殖点和驯鹿数量不增反降,仅有1700多头驯鹿,以此为基石的鄂温克猎民“使鹿文化”也面临传承困境,围绕驯鹿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杜明燕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根河市达瓦家驯鹿猎民点调研(摄影:古新军)

为此杜明燕建议林草部门划定驯鹿养殖繁殖区,在苔藓丰厚的北纬52°区域,即内蒙古大兴安岭满归林业局、阿龙山林业局和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漠河朝满林场、呼中区飞虎山林场等辖区内划定驯鹿养殖繁育区域,并设立驯鹿繁育保护中心,对驯鹿改良和疾病防治及科研提供配套服务,保护和繁育中国最后的驯鹿物种种群,同时让放下猎枪的鄂温克族原住民融入大兴安岭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