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场“代表通道”:从首钢园到西海固 代表履职不负重托

发布时间:2022-03-06 18:30:00丨来源:中国网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中国网北京3月5日讯(记者 董宁)2022年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会议开始前举行“代表通道”采访活动,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举行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图为全国人大代表柴闪闪(摄影:中国网记者 董宁)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邮区中心邮件接发员柴闪闪:反映更多基层劳动者们的所思所想所盼

柴闪闪是一名85后农民工代表。柴闪闪说,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为国家建言献策、为劳动者代言发声,让大家的生活更美好、让更多的人可以更好地追逐梦想,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2018年,柴闪闪在参加一次垃圾分类的调研时看到,快递包装物装满了整个干垃圾桶,包装袋上也缠满了层层胶带。为此,柴闪闪提出了“大力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的建议,相关建议也被国家采纳。“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的绿色行动开始在行业内进一步全面展开。

在今年,柴闪闪带来了一份关于规范外包类灵活用工的建议。柴闪闪愿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履职,反映更多基层劳动者们的所思所想所盼,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共同获得闪闪发光的人生。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举行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图为全国人大代表陈良(摄影:中国网记者 董宁)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森林草原防火站站长陈良: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森林和草原,珍惜生命一样对待我们的生态

陈良来自内蒙古兴安盟森林草原防火站。内蒙古是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些年,内蒙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从事林草行业30年来,陈良早就把保护森林和草原融入到生命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陈良也经常给大家讲,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森林和草原,珍惜生命一样对待我们的生态。

陈良说,总书记每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都十分关心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也同时强调,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这既是对内蒙古提出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对24000多万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更是林草人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一定不遗余力尽责担当,为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而继续奋斗。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举行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图为全国人大代表王方(摄影:中国网记者 董宁)

中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某保障队副队长王方:当好思想播种者,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落实

王方是一名来自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的基层代表。王方说,身为一线带兵人、基层政治干部,要当好思想播种者,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落实,责无旁贷。在平时的教育学习中,我们注重让官兵们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把理论基础打牢。同时紧扣社会焦点、军营热点和理论难点,及时回应官兵关切。还广泛开展群众性自我教育,让官兵们在讲自己的强军故事、讲家乡巨变中感受创新理论的巨大伟力。我们还结合青年官兵的特点,拓展运用网络新空间,推出精品课、微党课,努力让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战区备战打仗实践也是我们开展形式战备教育的生动课堂,通过一次次任务砥砺,官兵们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激发斗争精神,坚定必胜信心。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时时处处、一点一滴的教育融入,学习强军思想、干好强军事业,已经成为部队建设的主旋律,成为广大官兵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追求。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目标指引新征程,我们坚信,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指引下,全军官兵必将不负使命重托,强军事业必将取得新发展新突破,人民军队必将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宏伟目标砥砺奋进、勇毅前行。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举行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图为全国人大代表吴晨(摄影:中国网记者 董宁)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让首钢尽显“钢铁本色” 向世界展示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

吴晨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首钢集团的一名建筑师、规划师,也是来自设计第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吴晨说,刚刚闭幕的北京冬奥会,使京西首钢园区展现在世界眼前,这里也成为点燃北京高光时刻的焦点之一。首钢园区的惊艳亮相,凝聚着北京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上的持续探索与努力,凝聚着首钢园区众多建设者、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倾情付出。大量的工业建筑更新为民用建筑,工业遗存风貌和崭新的实用功能相融合,我们完成了这一世界性的挑战与课题。

在规划设计当中,首钢园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厂区的风貌格局,使西山、永定河、高耸的冷却塔等工业颜值与奥运元素完美结合。经过长达十年的伴随式设计,今天的首钢尽显“钢铁本色”,又向世界展示了山、水、工业原址和城市活力的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真正成为“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举行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图为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摄影:中国网记者 董宁)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农民作家马慧娟:我的故事不是传奇,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马慧娟来自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地——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在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前,马慧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马慧娟出生的地方是宁夏西海固一个叫黑眼湾的小山村,那里四面环山,交通工具是一头头的毛驴。

马慧娟20岁时,老家黑眼湾迎来了移民搬迁政策,这是电视剧《山海情》里闽宁协作模式的扩大版。在红寺堡集中安置更多的贫困群众,彻底改变大家的生活面貌。依靠这个契机,马慧娟和乡亲们走出了大山,来到红寺堡。

红寺堡是一片亘古荒原,因为靠近黄河,党中央在这里兴建了扬黄灌溉水利枢纽工程,把黄河水上扬了三百米,开发出更多土地,集中安置了23万移民,把这里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移民集中安置地,这项伟大工程也被称为新时代的红旗渠。在红寺堡,马慧娟和乡亲们因为党的好政策,因为黄河水的灌溉过上了好日子。自1998年开发至今,红寺堡从“天上无飞鸟,地上沙石跑”到“平地起高楼,沙漠变绿洲”,从“借书比借钱还难”到农家书屋的全覆盖,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马慧娟说,红寺堡用自己的发展,证明了闽宁协作模式的科学性。在这种模式的发展下,宁夏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宁夏,西海固也已经不是原来那个“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了。我们正在党中央的带领下,用自己的双手展现着新的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力量。

马慧娟说,得益于移民搬迁政策,让自己能够重新阅读、写作。马慧娟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从黄土地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有人说,她的故事是个传奇,但马慧娟自己知道,哪有什么传奇?马慧娟的故事,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这样的故事,在许许多多的平凡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举行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图为全国人大代表董彩云(摄影:中国网记者 董宁)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吹麻滩小学校长董彩云:教育的意义在于点燃爱、守护爱、播撒爱,以爱育爱

董彩云来自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作为全国模范教师,在三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中,董彩云深深地懂得教育始于接纳,忠于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爱中感悟生命,收获成长。

在董彩云看来,教育的意义在于点燃爱、守护爱、播撒爱,以爱育爱,让世界充满爱,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董彩云说,现在自己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有了设施齐全的特殊教育学校,在那里,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越来越高。今天,我也邀请在座的朋友们来我的家乡“花儿临夏,在河之州”,听花儿、赏牡丹、品美食、看变化。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举行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图为全国人大代表夏吾卓玛(摄影:中国网记者 董宁)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自来水公司职工夏吾卓玛:让“三江之源”源清流洁,让“中华水塔”坚固充沛,让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滋润甘甜

夏吾卓玛是来自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全国人大代表,也是自来水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所以又称“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夏吾卓玛的老家黄南藏族自治州全境属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夏吾卓玛说,作为源头人、护塔人,我们不仅自己要用上好水,还要保证中下游的人也能用上好水。为此,这些年我们采取了禁牧封育、湿地保护、植树造林等一系列举措,原先的荒山披上了绿装,干涸的河床里流满了清水。同时,我们还通过无人机、水质传感器等科技手段进行数据巡河,努力保证“一江清水向东流”。由于生态保护做得好,去年黄南州还荣获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由于工作关系,夏吾卓玛经常到农村牧区、工厂企业,亲眼看到生态保护带来的好处。特别是由于水资源生态环境不断好转,人畜用水水质不断提高,州里建起了矿泉水厂,农畜产品绿色有机,黄河旅游业红红火火,乡村振兴有了可靠依托,各族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提高,这一切都生动地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夏吾卓玛说,我们要把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坚决扛起源头责任,更好地保护好生态,让“三江之源”源清流洁,让“中华水塔”坚固充沛,让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滋润甘甜。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举行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图为全国人大代表姜涛(摄影:中国网记者 董宁)

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有色金属焊接班班长姜涛:35年来手持焊枪只做一件事 将生命同国家的强大焊接在一起

姜涛来自革命圣地遵义,是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电焊工,同时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35年来姜涛和团队一直从事航天产品的焊接工作。随着国家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从多个国家重大型号装备研制,到航天发射“一箭20星”,他们克服了无数的困难,硬是用手中的焊枪一次次攻克了数以百计的焊接技术难关,让焊缝探伤检测百分之百无缺陷。

2015年9月,长征六号成功将20颗卫星送上了太空,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一箭多星”的纪录,而这套起竖发射系统从零件到主体的焊接正是由姜涛和团队完成的。

姜涛说,35年来,我手持焊枪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用我手中的焊枪一次次超越自我,攻克国内焊接技术难关。姜涛也很庆幸,成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工作在“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技能人才”的大环境中。也正是有了航天事业的空间和舞台,姜涛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成长为一名“大国工匠”。姜涛说,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电焊工,但我却将我的生命同国家的强大焊接在了一起,我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

依托“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平台,姜涛先后培养了300多名优秀的焊接技能人员,他们很多人在各类技能竞赛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成长为全国和省市级的技术能手,以及各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也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和技术的传承,才能使我们的航天事业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