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仁花建言:打造“内蒙古技艺”品牌 让传统手工艺抱团闯市场

发布时间:2021-01-26 16:40:43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苏文彦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娜仁花提交提案,建议通过标准化、数字化等举措助力传统手工艺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并在此基础上整合相关产业,打造“内蒙古技艺”品牌。

中国网1月26日讯(记者 苏文彦) 正在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蒙元素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娜仁花提交提案,建议通过标准化、数字化等举措助力传统手工艺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并在此基础上整合相关产业,打造“内蒙古技艺”品牌。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会现场(摄影:特古斯)

娜仁花介绍,传统手工艺在文化领域和经济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文化保护、生活方式保存乃至经济与区域发展等多维度意义。有“内蒙古味道”这一举全区之力打造的文旅名片珠玉在前,希望将其成功经验复制到手工艺领域,打造姊妹篇——“内蒙古技艺”系列品牌,深度整合传统服装、饰品、皮雕等具有审美高度、受众广度的手工业技艺,既可吸引“内蒙古味道”的忠实消费者迁移,还可以其为载体连续推出高品质系列文化活动,强化内蒙古文旅形象。

针对当前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存在的资金短缺、传统手工艺人青黄不接、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够、传统手工艺保护缺少规划性协同性等问题,娜仁花从三个角度就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推动传统手工业长期发展提出建议:

内蒙古政协委员、内蒙古蒙元素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娜仁花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摄影:中国网记者 王金梅)

娜仁花认为,当前保护传承传统手工艺,亟待建立、完善、落实标准体系,以便对加工工艺、工序进行量化,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生产,进而形成高质量、有行业带动性的培训、展示、销售平台。

娜仁花认为,传统服饰行业的发展急需版型、工艺标准指导,才能让服饰从“平面”变为“立体”,让任何一个服饰加工者都可以快速批量制作出符合规范的传统服饰,实现准确传承、有序创新,建立良性发展的行业基础。

同时,在全球数字化背景下,将标准数字化不仅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更是传统手工艺行业实现转型的重要抓手。如果说标准的建立健全是为行业赋能,那么数字化就是为标准赋能。当版型标准、工艺标准和量化标准形成后,数字化技术可将其变成好存储、可复制、易推广、能变现的云端资源,任何一个从业者支付一定的费用即可随时、随地取用,既可以降低资金成本,更有利于形成行业自觉制定标准、标准加速行业发展的双赢格局。

考虑到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离不开标准的建立,而能够指导生产实践的标准必然来自于生产实践,来自于传统手工艺生产企业、手工艺人等实际从业者。因此,传统手工艺数字化也不能脱离生产实践、脱离生产者,来自一线才能服务一线和推动产业发展。

娜仁花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现场(摄影:中国网记者 王金梅)

此外娜仁花还建议,在传统手工艺培训方面,要摒弃短期的“观光式”培训,将培训的落脚点放在指导生产实践和推动产业发展当中,广泛采纳从业者的意见,精选出一定领域、一定类别的传统手工艺,进行统一规划、细分整理、确立标准、数据化数字化、开展培训,并且应结合大学学科教育和职高职业教育长效化开展,助力民族服饰、食品、文化产品领域涌现出大批优秀企业,成为服务地区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使内蒙古丰富灿烂的文化在生产实践之中保持活力、发扬光大,成为传统手工艺行业不竭的创意源泉。

【风格各异的蒙古族华服】

(摄影:冠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