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月28日讯(记者 苏文彦) 内蒙古幅员辽阔,拥有特色鲜明、基础丰厚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如何让景区文化内涵更深厚、游客满意感动有收获?正在举行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内蒙古政协常委、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李树榕和内蒙古政协常委、内蒙古艺术学院原党委书记李延俊联名提交提案,为内蒙古推进文旅高质量融合“把脉开方”。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分组讨论现场(摄影:中国网记者 王金梅)
李树榕说,文化与旅游高质量融合重在彰显特色,游客的满意度则是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奋斗目标。在以历史建筑和人类历史遗存为主的旅游景区,大多数游客都会期待着“我能看到、听到什么”“我会联想到什么、领悟到什么”,进而获得旅游中的文化附加值。但看景区、听故事只是浅层次的文化感受,只有让游客受到感动、获得知识、得到启发,才能从文化层面吸引人、感染人、引导人。
李树榕介绍,从2020年暑期对鄂尔多斯市近20个文化旅游景区的调研中可以发现,虽然相关部门不仅具有文旅融合意识并积极付诸行动,但许多旅游景区由于对自身文化优势和特色了解不够深入,出现文化空心化、同质化现象,在文旅融合领域缺乏前瞻性和有效性的计划与措施,远未达到游客的期待。
内蒙古政协常委、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李树榕在会上发言(摄影:中国网记者 王金梅)
具体来说,部分文旅景区的管理者存在急功近利心态,只把景区当作盈利资产,缺乏情感投入,没有在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利用上下功夫;导游、讲解人员普遍年轻且收入偏低,缺乏钻研精神,对讲解内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领会不深,导致游客“糊里糊涂来、糊里糊涂走”,景区的文化附加值被大大削弱,不能满足游客期待;各个景区均缺乏稳定、高质量的研发队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各有本职工作,若没有指向性明确的科研项目则很难持续跟进等。
为此,李树榕提出建议,希望相关部门对各地的优质历史文化资源进行通盘摸底,发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绝”的独特性;为文旅产业管理者举办专题培训,使其能够全方位了解本地区的各类文化资源,做到心中有数、呼之即出、有效利用;对文化旅游景区的导游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对自己的解说对象有感受、有感情、有感悟;以项目组织队伍,各地按照景区现有情况和文化资源特色设置时间长短不一的研究项目,向高校和科研院所招标,逐步形成稳定的研究者队伍并不断发展,为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李树榕的两会“心声”:尽快推进文化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让国内外游客爱来内蒙古、爱上内蒙古、爱慕内蒙古(摄影:中国网记者 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