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之治:“变沙之害为沙之利”的宁夏实践

发布时间:2020-11-17 09:40:00丨来源:宁夏日报丨作者: 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实现“人进沙退”的生态逆转后,不但在荒漠中呈现了珍贵的绿意,还在生态脆弱区萌生出“生态经济”的生机。沙漠,从被治理的对象,正在演化为创造财富的资源。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沙漠如海,何以为舟?宁夏始终高位推动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创造了多个防沙治沙的经验。截至2019年末,宁夏实际完成防沙治沙目标任务103.72万公顷,2020年计划完成任务3.3万公顷。在经年累月与沙漠的交手中,从未有捷径,贯穿其间的治沙精神,创造了绿色的奇勋。

突围:18公里,首条沙漠公路的穿越之旅

岁月如沙漏,经典的麦草方格,还在续写故事。戴粉色头巾的袁玉香,怀抱一把麦草麻利地撒在沙地上。丈夫黄德有将铁锹插进麦草中央,用力一踩,麦草两头就立了起来。他们夫妻二人是中卫市常乐镇刘营村村民,在修剪的乌玛高速公路附近扎草方格。

在沙漠腹地修建高速路,国内尚没有经验可借鉴。腾格里沙漠地形起伏大,流动沙丘多,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0倍……乌玛高速青铜峡至中卫段,需穿越沙漠东南缘腹地18公里。

为完成这18公里沙漠之路的勘查设计,宁夏公路勘查设计院翟文超回忆:“早晨7点半进沙漠,晚上8点多才出来,遇上大风,沙子打得人脸疼。走累了,坐下啃几口干粮,刨掉鞋里的沙再接着走。”

乌玛高速设计之初,就以绿色理念为引领,把对生态影响降到最低,在沙漠里防沙植绿。“这里的风向常年变化,沙子在近地表30厘米范围贴着地表移动,容易形成格状沙丘形态,必须科学合理地建设高速公路的防沙体系。”宁夏公路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交通分院院长侯永刚说,核心是采用各种技术降低近地表层的风速,减少气流中的输沙量,延缓和阻止沙丘前移,削弱和避免风沙危害。基于腾格里沙漠腹地风沙活动规律、沙丘形态,结合已有的防沙固沙经验,宁夏公路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创新提出“阻沙先行、固沙为主、固阻结合的六带一体”公路防护体系。

记者近日在乌玛高速中卫至青铜峡段第七标段看到,初具规模的高速路迎风侧面,高低栅栏由远及近组成防护体系:距离高速公路210米开始设置前沿阻沙栅栏,再依次设立高立式大网格沙障、防风固沙林带、生态景观林带、常绿灌木林带、整平带协同防沙。

最近处的是模仿草方格式样的“小网格”沙障。在沙格内,抗旱、耐盐碱、耐沙埋的沙漠植物正在倔强地生长。“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等综合作用,使得流动沙丘向固定沙丘演变,并促进表层土壤的形成。”侯永刚说。

乌玛高速公路宁夏段建成后,将有效分流京藏高速公路的交通量,成为宁夏的一条南北向运输大通道。从守护中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的破题,到今年首条沙漠公路乌玛高速的自信,从沙漠中开辟的道路,通往更深远的未来。

善治:攻与守的智慧

经年累月,在黄与绿的“棋盘”上,人与沙落子对弈。在长期的防沙治沙实践中,宁夏以科技带动,综合施策,探索出了不同区域的治沙模式。

在腾格里沙漠,从一个“格子”升级为一套科学严密的防护体系:在包兰铁路两侧,以麦草方格为基底,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帯、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层层防御相护,构成“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经过几十年的持续治沙,中卫沙漠植被覆盖率由最初不足1%,提高到现在的42.5%。治理前,腾格里沙漠距离中卫市区最近的距离只剩6公里,现在这一距离已被拉大至25公里外。

在毛乌素沙地,善治善用,探索出了灵武白芨滩林场的外围灌木固沙林,周边乔灌防护林,内部经果林、养殖业、牧草种植、沙漠旅游业“六位一体”防沙治沙发展沙区经济的模式。至今,三代白芨滩人累计治沙造林逾63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有力遏制了沙地的南移和西扩。

在中部干旱带荒漠化及风蚀水蚀区,禁牧封育、补播改良,减轻水土流失危害、减少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在流动、半流动沙地,扎设草方格种植灌草;在地下水分好的区域,乔、灌、草疏林搭配形成绿洲……

2010年10月,《自治区防沙治沙条例》通过。宁夏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以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为引领,稳步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截至2019年年底,全区治理荒漠化土地90万亩,治理退化草原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5.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6%。

拓荒:人与沙的交手

每一分沙漠中的绿意,都来自进与退的抉择、封与育的坚守、沙与水的平衡。

这是新植之绿。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沙化封禁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林业工程,以工程带动防沙植绿。在毛乌素沙地,三北工程项目区的林草覆盖度由建设初期的10%提高到30%。沙坡头地段的黄河干流输沙量由每年1.65万立方米至2.2万立方米减少到0.83万立方米至1.1万立方米。

这是“恢复”之绿。持续推进禁牧封育,2016年以来,宁夏每年安排资金200万至300万元用于禁牧封育。全区组织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退耕还草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让退化沙化草原得到休养生息和有效治理。

这是“水源”之绿。全区统筹用水,优先保障防沙治沙生态用水,推动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防沙治沙提供用水支撑,建立了初始水权和用水总量三级指标体系,目前,沙区节水灌溉面积达330万亩。

这些绿意,汇聚了浩瀚沙海中织密的每一个麦草方格,耕植的每一棵树,被风沙覆盖又反复埋下的树苗,实验失败又重启研究的韧性……治沙,依靠科技的理性光辉,也贯穿不被风蚀的精神光芒。

在宁夏防沙治沙的艰苦进程里,是一个个如同树木般坚定的身影:是“甘当治沙拓荒牛”的人民楷模、治沙英雄王有德,是背着树苗进沙漠的白春兰,是几十载投身荒漠化治理科研课题的蒋齐,他们和每一个参与治沙的人一起,在身处荒芜时,仿佛已提前看见了绿洲。

当前,全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以“宜林则林,宜荒则荒,宜沙则沙”为原则,实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宁夏林草部门科学制定《黄河流域宁夏生态保护修复及重大项目方案》,将实施好黄河两岸沙化土地治理等7大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功能。

曾经的沙进人退,人与沙无法“对话”,唯有避之不及。而在漫长岁月中躬身耕作,实现“人进沙退”的生态逆转后,不但在荒漠中呈现了珍贵的绿意,还在生态脆弱区萌生出“生态经济”的生机。沙漠,从被治理的对象,正在演化为创造财富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