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黑土滩”上的植绿者:让后代子孙继续享受草原的哺育

发布时间:2020-11-11 09:53:32丨来源: 青海日报丨作者: 尹耀增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进入格多村的地界后,人工种植的燕麦、黑麦等饲草格外引人注目,越往村子走,看见的饲草越多,绿油油的,一大片一大片,形成了绿色的海洋。鲜嫩的草上还挂着露珠,让人不忍心去触碰。

“在这么大面积的黑土滩上种草,这个老头子简直是疯了。”

“草种得还不错,老头子辛苦了。”

这是种草前后,村民对多旦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

初秋的玛沁草原,天气变幻不定,本来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不一会儿又下起了瓢泼大雨。

位于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乡的格多村平均海拔4200米,距离大武镇24公里。

进入格多村的地界后,人工种植的燕麦、黑麦等饲草格外引人注目,越往村子走,看见的饲草越多,绿油油的,一大片一大片,形成了绿色的海洋。鲜嫩的草上还挂着露珠,让人不忍心去触碰。

“这些黑麦还有几天就要收割了,要不然就长老了,麦穗上的黑刺会扎破牛的嘴。”格多村党支部书记多旦,用不太流利的青普话指着一大片黑麦说。

68岁的多旦身材魁梧,面容黝黑,非常热情,眼神中透着坚毅和自信,在他的带领下,格多村创造了一个高海拔人工种草绿化黑土滩的奇迹。

无论是乡村公路沿线的滩地还是目光所及的远山,全都是绿油油的长势良好的饲草,眼前的景象让人很难想象在14年前这里曾是大片的黑土滩。

上世纪末,由于过度放牧、鼠害等原因导致格多村的草山出现了退化的现象。“满地都是老鼠洞,还在吃那些剩的不多的草根。”多旦回忆道。

由于草场退化、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格曲河的水量也开始减少。春天狂风一来,黑土飞扬。那时,望着长满了黑色“癞疮疤”的草原,多旦常常泪流满面:“牛羊没了牧草,日子就没有盼头了。”

作为在牧区生活了半辈子的牧民,多旦亲眼看到了草原退化成黑土滩的过程,孩子们的乐园消失了,牛羊的口粮没有了,个个都是骨瘦如柴,遍地都是老鼠洞,牧民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贫困,多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这一切。

“我就是要种草,哪怕再难我也要做!”

这可不是空喊的口号,这是他给自己定的一个目标。

格多村有草山1.68万公顷,其中黑土滩的面积就占了7333公顷。在多旦的带领下,在全体村民的积极参与下,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坚定信心勇往直前。

公保多杰是最早跟着多旦书记种草的牧户之一,也是最先获益的人。“经过前期种草和禁牧,我家的草场上老鼠少了,牛羊多了,冬季牛羊的吃草困难也解决了,在多旦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村许多牧民的思想都转变了,自己出资种草、治理黑土滩的人也越来越多,只有草原绿了,我们以后的生活才有希望。”公保多杰激动地说。

14年过去了,没上过一天学的多旦经历多次失败,从对种草一窍不通、未曾迈出大山一步的牧民,到已经能与专家坐而论道。这些年他亲手播下的草籽,已经在海拔4200米的格多村生根发芽,7333公顷的黑土滩已全部重新穿上了绿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再度归来。

为了在海拔4200米的黑土滩上把草种活,当时任村委会主任的多旦可谓是绞尽脑汁。“满脑子都是种草的事,除了自己在家里做实验还经常跟老书记一起研究,苦也吃了不少,好在成功了。”

为了在坡度大于25度的山坡上种草,多旦发明了一种方法:把成群的牦牛赶到黑土滩上,让牛去踩踏,然后把草籽撒在牛踩的脚印里。“效果非常好,你看山上的草就是我们这样种的。”多旦指着远处的群山,自豪地说。

2013年,种草已初见成效。

多旦用实际行动拨开了人们心中的迷雾,使大家看到了希望。村民的心动了,纷纷行动起来加入种草行列,格多村成了全乡甚至全县的种草致富先进村,多旦成了“富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致富领路人。为了帮助带动更多的村民种草、致富,多旦动员全村196户623人以股份制形式入社,入社率为100%,成立了格多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

“我们从县扶贫开发局争取了150万元,建设了200公顷饲草基地,还购买了拖拉机、割草机、搂草机、包膜机等农机具设备,用卖草的钱给大伙分红。”多旦边走边说。

在多旦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合作社放置各种农机具的厂房。

在一处角落里放着一些多旦为了种草而自己制作的设备。其中一件工具和耙子的形状差不多,其实是用来在地上砸坑的。“在不是很干的黑土滩上用这个砸出小坑,把草籽撒进去后用脚把土盖上就行了,省时省力,种得也快。现在这个已经用不上了,我们有了更好的机器了。”多旦一边演示一边介绍。

除此之外,他还对微型犁地机和收割机进行了改造,让它们更加实用。

这就是一位普通牧民党员的觉悟,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和人生价值,他和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斗争”了一辈子。

在格多村村委会的门口,柯曲河缓缓流过,河水清澈见底,旁边的人工湖底下沉淀了厚厚的一层淤泥。“不只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收集河水带来的泥土,这些可都是宝贝啊,如果连黑土都没有了,再想种草就更不可能了。”多旦看着湖边的淤泥,满脸欣慰。

时至今日,格多村的面貌早已今非昔比,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已逐渐壮大,收入可观,曾经的“一片黑”已由如今的“一片绿”取而代之,灭鼠面积也达到了6667公顷。

老鼠少了,草多了,牛羊吃得好了,格多村的牧民保护生态意识增强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牧民群众也越发富裕起来。

“只要我还干得动,我就要继续干下去,让我们的后代子孙继续享受草原的哺育,留给他们一个绿水青山的好地方。”

(原标题:江源“黑土滩”上的植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