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退耕还草让包头市达茂旗乌克忽洞镇腮忽洞村重现勃勃生机。被誉为“牧草之王”的紫花苜蓿长满山坡,纵横交错,形成一道道绿色长廊。
“2015年政府帮我退耕还草,每亩地给我们补贴850块钱。我家60多亩地3年下来就能收入4万多块钱。苜蓿草每亩地每年还能收入五六百块,这可是过去种地收入的两三倍……”村民王永福说起退耕还草给他家带来的变化,脸上是止不住的笑意。
腮忽洞村退耕的紫花苜蓿。
退耕还草前,王永福一家人靠种植马铃薯维持生计。由于这里坡地贫瘠,干旱少雨,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也收不了多少粮食。遇上雨水多的年份,没有植被挡拦的耕地被洪水冲刷得沟沟壑壑,收成无几。退耕还草工程实施后,王永福家里的耕地少了,自己也不用被春种秋收的农活所累,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王永福的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别小看这紫花苜蓿,它不仅能改变生态,还能为农民增加收入。过去达茂旗部分耕地由于连年耕作,再加上干旱风蚀、沙化的影响,退化严重,农作物基本无收益,遇上大旱年更颗粒无收。2015年,新一轮退耕还草项目启动以来,通过农民自愿申请、乡镇核实上报,完成退耕还草,变为人工草场。同时,退耕还草种植的紫花苜蓿收益归退耕户所有,亩产量可以达到500斤左右。”达茂旗林草局草原工作站站长师永明介绍说。
截至2018年底,达茂旗已经完成退耕还草工程8.6万亩,当地生态保护功能得到恢复的同时,还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解决退耕户长远生计问题。”
静静流淌着的艾不盖河穿城而过,两岸绿树成荫,花草满地,与不远处的女儿山相映成趣,犹如一道绿色长廊,守护着美丽的达茂旗。如今的达茂旗,无论是街旁、路边,还是村镇之中,映入眼帘的都是绿色,红瓦绿树,碧水蓝天。极目远眺,绿染全城。
“这些生态成就得益于达茂旗多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的实施。近年来,达茂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建设,修复生态的同时,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达茂旗林草局林工站站长薛跃强说。
达茂旗从2008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0年间,达茂旗增加林地面积54.5万亩,灌木林地52.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4.3%,林草盖度增加了近15%,全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从2018年开始,达茂旗进入第二轮退耕还林工程,做到了村村都有护林员,块块退耕地有围栏,生态得到明显改善,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良性生态循环的路子。
以“退”为进,如今,达茂旗一幅生态文明的崭新画卷正展示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