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五岁时第一次看乌兰牧骑演出,到成长为一名真正的乌兰牧骑队员,市乌兰牧骑声乐演员赛音斯琴从艺37年来,坚持用歌声把党的声音和关怀送到基层和草原深处的农牧民身边,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乌兰牧骑精神,矢志不渝地做着一名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记者见到赛音斯琴时,她正在为近期的演出进行排练。赛音斯琴说,成为一名乌兰牧骑队员是自己儿时的梦想,回忆起第一次观看乌兰牧骑队员下乡演出时的场景,她依然记忆犹新。
七十年代,乌兰牧骑队员们就经常坐着卡车、举着旗帜去赛音斯琴的家乡演出,那时乌兰牧骑就特别受欢迎,牧民们都把队员请到自己家里做客,赛音斯琴说,当时她特别羡慕乌兰牧骑的演员,那时就立志将来一定要成为一名乌兰牧骑队员,那是她儿时的一个梦想。
赛音斯琴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自幼喜欢唱歌,童年时听着爷爷演唱的一首首察哈尔民歌长大,天生一副好嗓子的她,很小的时候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小歌手。长大后拜长调歌王哈扎布和乌日柴胡等老一辈歌唱家为师,潜心学习长调和民歌演唱,如今,如愿以偿成为乌兰牧骑队员的赛音斯琴已经是一名国家一级声乐演员。除了日常的排练以外,她依然坚持和其他乌兰牧骑队员一起到草原深处、到边防哨所演出,她说:“现在乌兰牧骑的条件好了,草原深处的路也通了,我们就更应该发扬乌兰牧骑精神,到基层去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赛音斯琴出生在正蓝旗,那里也是察哈尔文化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赛音斯琴尤其喜欢演唱察哈尔民歌,她发现,小时候经常听到的民歌已经很少有人会唱了,于是她主动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任务”——要对察哈尔民歌和各地区濒临失传的民歌进行搜集和整理。自此,她每次外出和下乡演出时,总要抽出时间拜访当地民间艺人或查阅资料,记录和学习当地民歌,回去将这些民歌素材进行整理和录制后精心保存。如今,赛音斯琴已经录制了近百首民歌,为传承、弘扬和保护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默默地做着贡献。2016年,她被评为锡林郭勒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察哈尔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她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赛音斯琴说:“我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演唱民歌上,尤其是察哈尔民歌,我希望可以搜集和整理更多的察哈尔民歌,通过录制MTV和CD的方式,留给年轻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我们的民歌。”
赛音斯琴现在格外充实和忙碌,除了每天正常的工作、排练和演出之外,她还担任着锡林郭勒盟群众艺术馆“锡林”合唱团的领唱和义务辅导员,参加群艺馆组织的文艺演出,还经常应邀到各社区文艺团体和学校进行义务培训,在群众中播撒艺术的种子,用实际行动弘扬乌兰牧骑精神。
赛音斯琴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歌唱。发挥着一名乌兰牧骑队员的作用。她说:“这是我的义务,更是我的责任。”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作者:宝勒尔 王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