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8年6月末,我盟骆驼存栏数量恢复到11.6万峰,占全国骆驼总数的三分之一。(资料图)
43岁的孟根达来自内蒙古阿拉善盟来,前几年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靠养驼能够发家致富。近日,记者见到孟根达来时,他正忙着往巴彦浩特送驼奶,虽然每斤价格达30元,但仍供不应求。
孟根达来是巴彦浩特苏木图嘎查主任,受父辈影响,他从小就爱养骆驼。去年开始,孟根达来经过多次市场考察,了解到驼奶非常受消费者欢迎。于是,他成立了牧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养了500峰产奶驼,做起了驼奶生意。今年上半年,骆驼开始产奶,每天产的30斤鲜驼奶全部销住巴彦浩特,收入非常可观。尝到甜头的孟根达来告诉记者,他打算再增加500峰骆驼,带动乡亲们打造集驼奶、驼肉、驼绒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
近几年,像孟根达来这样靠骆驼产业富起来的牧民不在少数。曾经衰落的阿拉善骆驼产业,如今正在走向新的崛起。
阿拉善自古以来就是骆驼繁衍生息的天堂,是骆驼文化的摇篮,被誉为骆驼之乡。1982年,全盟骆驼存栏数量曾一度达到25.15万峰,占全国骆驼总数一半以上。然而,随着社会发展,骆驼在沙漠地区传统的驮骑等役用功能被现代交通工具所取代,加之骆驼繁殖周期长、养殖效益低等因素影响,造成牧民养驼积极性普遍下降,2003年,全盟骆驼存栏数量仅5.59万峰。如此快的下跌趋势,引起了国家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2002年,农业部将阿拉善双峰驼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并设立了阿拉善双峰驼国家级保护区和保种场。同年,盟行署决定对养驼业实行免税政策,各级政府积极引导牧民群众优化驼群结构,提高骆驼品质,走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的道路。2016年,盟行署把骆驼产业统筹在全盟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中统一谋划、整体布局,突出了扶持骆驼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和政策导向,对骆驼产业的发展目标、区域布局、突破重点和措施做了明确要求。
阿右旗贡达来嘎查的阿拉腾驼奶专业合作社家庭驼奶疗养院,在茫茫戈壁滩上格外显眼。“疗养院采用蒙医传统疗法,主推驼奶食疗,国内外不少顾客慕名而来。盟蒙医院还与合作社达成协议,成为该院驼奶疗法的首个奶源供应基地。”一聊起驼奶,合作社负责人阿拉腾乌拉显得十分兴奋。“以前,牧民们大多是粗放式养骆驼,养了三四年的一峰骆驼也就能卖六七千元。挤驼奶卖就不一样了,一斤驼奶三十块钱,一峰骆驼一年光卖驼奶就能收入1万元。”阿拉腾乌拉说,8年来,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带动周边65户养驼户和11户贫困户加入进来,靠驼奶产业脱贫增收。
我盟在骆驼科研及产业开发中的成果同样喜人。国家及地方扶持政策和项目资金逐年增加,龙头企业和牧民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转型发展骆驼产业已经形成全社会共识,创新发展已经破题。我盟还将骆驼非物质文化与沙漠文化、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形成别具特色、交融发展的民族文化发展新格局,做亮骆驼文化品牌。借助骆驼文化节、那达慕、世界骆驼大会和中国骆驼大会高峰论坛等平台,开展以纯天然、绿色、保健功能为重点的骆驼特色产品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提升骆驼特色产品知名度。同时加快骆驼文化博物馆建设,大力保护和传承骆驼文化,助推驼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目前,全盟有2000余户牧民在养驼,有7个养驼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达1231户。2011年,阿拉善双峰驼获得了国家农业部农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2年11月,中国畜牧业协会正式命名“中国骆驼之乡·阿拉善”。截至2018年6月末,我盟骆驼存栏数量恢复到11.6万峰,占全国骆驼总数的三分之一。
阿拉善双峰驼产业正飞奔在一条前景灿烂的光明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