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40年建设,“城”果斐然

发布时间:2018-12-24 11:37:14丨来源:包头日报丨作者:闫静 张燕青丨责任编辑:李雯

40年春风化雨,40年砥砺奋进,昆都仑区人民用勤劳的汗水奋力谱写出一首首草原晨曲,绘就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作为联合国人居奖、中华环境奖、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包头市的主城区,今天的昆都仑区愈发闪烁着夺目的迷人光芒。

62年前,草原上诞生了一座崭新的钢铁企业,内蒙古自治区工业长子——包头钢铁公司,依托包钢孕育出一颗璀璨的草原明珠——昆都仑区。40年春风化雨,40年砥砺奋进,昆都仑区人民用勤劳的汗水奋力谱写出一首首草原晨曲,绘就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作为联合国人居奖、中华环境奖、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包头市的主城区,今天的昆都仑区愈发闪烁着夺目的迷人光芒。

改造后的昆都仑水库(摄影:武俊峰

40年间,行政区划面积由原来的70多平方公里增加到301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由2平方米增加到1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平方米增加到12平方米,人均居住用地面积由19平方米增加到37.7平方米……一组组数据的背后,书写着昆都仑区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建设的闪亮足迹。

现在商气、人气聚集的包百——王府井商圈

大格局拉开城市框架

道路建设的轨迹,见证着城市骨架的延展。80年代,昆都仑区仅有建设路、钢铁大街等20余条道路,城市配套设施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及人民的生活。

近年来,昆都仑区按照“北开南拓西进”发展布局,北部区兵工路西延、文化路西延、民族西路北延等道路建成通车;南部区打通了黄河大街、沼潭东路、三八路、昆河东路、滨河路等断头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打通了全长约20.5公里的25条城中骨干道路,城区建成主次干道79条738.4万平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8.2平方米,四通八达的路网逐渐形成。实施了大范围的人行便道硬化提档升级工程。完成了友谊大街、林荫路、青年路等50余条道路的便道硬化、亮化工程,硬化总面积256万平方米,城市道路承载能力大大提升,形成了“一路一景观,一街一特色”的城市亮化格局。一条条道路像经络一样延展,记录城市的变迁,丈量前进的脚步。

升级改造后的老钢院农贸市场

城市筋骨日益舒展,“大城市”框架日益清晰。按照“提升核心区、开发北部区、完善南部区、统筹发展西部区”发展思路,昆都仑区科学规划区域布局,全面推进城市“双修”,城市建设呈现出投入多、力度大、质量高、速度快的显著特点,城市品位及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核心区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有机结合,实现管理出规范、改造出效果、城市出形象;北部区有序推进城市化改造,甲尔坝、新城村村民住宅楼相继建成,甲尔坝商业中心、锦尚国际、富力华庭、森林春天文旅综合项目进展顺利,北出口改造工程树立了包头城市出入口的新标杆;南部区完善商业、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吾悦广场、华发新天地等40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商住小区,基础配套设施更加完善;西部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卜尔汉图中心集镇先后建设完成122栋住宅楼,7个村的村民已经入住,投入5.53亿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脱贫攻坚工程扎实推进,成为百姓口中啧啧称赞的民心工程。

拆除违章建筑

道路建设串联起了城市、乡村百姓的幸福梦、致富梦,随着城市整体框架迅速拉开,城区面积迅速拓展,大家纷纷感叹,昆都仑区愈发有大都市的气质了。

精细化打造品质之城

城市建设管理的小细节,可以体现出城市品质的大主题。

“70年代,各种垃圾都是马车运送,办法是摇铃取土;1991年,建成了第一座垃圾转运站;2001年,开始了机械化清扫;2008年,从原来的夜扫白保改为白连夜的模式,垃圾清运方式也成了以压缩转运为主;2016年,有了垃圾分类处理。 ”从一个年轻人到一名老环卫,作为昆都仑区环卫事业的见证人,在环卫一线奋斗了30多年的刘志先老人娓娓道来。

截至2018年底,昆都仑区共有垃圾转运站70座,95座公厕和155座旱厕,环卫工人休息室61座。道路机扫率从2014年的26.7%提升到目前的48.6%,垃圾清运量42万吨,垃圾清运车辆也从过去的“敞篷式”变成了现在的“全程密闭”运输,清运过程更加干净安全。

高楼万丈平地起(摄影:李恩中)

一座城市的品质保证,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改革开放40年,也是昆都仑区城市管理从无到有,再到精细化水平全面提高的40年。40年里,昆都仑区城乡环境经历了从杂乱无章到整洁有序、从占道经营到门前三包、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服务、从末端执法到源头治理的美丽嬗变。

1986年,昆都仑区城建监察大队成立,2017年更名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三十年间名称变更了8次。一次次的变化,不仅是名称的变更,更是工作职能的不断健全,诠释着昆都仑区城市管理向着更完善、更人性化的道路前进。

面对新时期城市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昆都仑区坚持打造智能化、科技化、效能化城管,构建了点、线、面全覆盖的城市长效管理网络。2017年,在不断深化城管执法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昆都仑区以推进行政执法三级网格化管理为突破口,制定出台了城市管理“门前三包”实施方案,实行“路长”、“片长”、“河长”负责制。2018年,昆都仑区进一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着重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功夫,从解决群众反映的城市管理的热点、难点及“脏乱差”问题入手,制定出台十项城市精细化管理制度方案,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为人民群众营造整洁有序、舒适宜居的环境。对于居民关注的小区内私搭乱建、破墙开店、烧烤油烟、噪声扰民等城市管理难题,昆都仑区通过实施共商议事工作制度,实现协商共治。

城乡一体化发展迈出新步伐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记录的是城市管理的细致入微。

“以前这里都是几平米的小铺,冬天生炉子烟呛得我根本不想进来,现在建起了这么敞亮的大市场,商品也干净卫生了,每天下班路过都想进来逛逛。”广汇商城的老顾客李女士说。

目前,昆都仑区有19家农贸市场约16.2万平方米,容纳商户3006家。近年来,昆都仑区陆续对广汇商城、颐园市场、友谊蔬菜市场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不仅营造了舒适的从业环境,促进了整个城市建设的提档升级,而且为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实惠。

随着城市管理的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广大市民也逐渐从维护城市环境的思想自觉到行动自觉,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高标准建设宜居之城

在城市建设的理念上,民生永远是第一视角。40年来,昆都仑区城镇居民住房实现了由住房紧缺到“居者有其屋”再到“住有所居、住有所乐”的华丽蜕变,人居条件、人居环境、人居品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钢32街坊进行修缮改造

建于1956年的钢32号街坊是目前包头市留存的最具苏联建筑风格的居民建筑群,它凝聚了几代人的记忆,也是这座城市发展的缩影。经历60多年风雨,钢32号街坊渐渐露出疲态:供热、供水、排水系统严重老化,公共配套设施年久失修,居民生活环境差、社区物业管理难等问题日渐突出。2014年,昆都仑区投入1.2亿元对这里进行修缮改造,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持建筑原有的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并通过打造“苏联风情街”和建立博物馆的方式来提升整个小区的文化品位。改造后的钢32号街坊被命名为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为这些见证城市发展的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一个更具历史价值的样本。

着力于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昆都仑区积极推进城中村(城边村)城市化改造,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构建自治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2010年,昆都仑区以改善北部区和南部区人民群众住房条件、提高居住水平为目标,拉开了棚户区搬迁改造的大幕。截至2018年底,24336户居民告别了低矮小、脏乱差的平房区,住上了舒适干净、宽敞明亮的楼房。同时,昆都仑区把棚户区改造工程视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将同步新建道路、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千千万万棚户区家庭实现安居乐业的梦想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改善居住环境是城市建设的题中之义,老旧小区改造就是一次生动的表现。2009年以来,昆都仑区对青七、青八、青苑等160个约609.1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整治,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地下管网更新改造、环境综合整治和征拆拆除各类私搭乱建等四大类内容,这项持续了九年的民生工程,彻底改善了40多万居民的居住条件。2018年,昆都仑区对70个居民小区进行老旧管网改造和天然气置换,到2019年底,将有108个小区近14万户的居民用上安全、清洁、高效的天然气。

阿尔丁植物园美景

随着老旧小区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昆都仑区全面推广专业化物业服务和多元化准物业管理相结合的物业管理模式。目前,昆都仑区物业服务综合覆盖率达100%,并对有物业管理的项目进行定级评星工作,2017年评定星级小区124个,2018年评定星级小区55个,评定的星级小区均张挂星级铭牌,张贴收费标准、服务内容等,便于业主查看监督。2018年,昆都仑区对107处无人管理的老旧小区推行准物业管理。

“有了房子,才有归宿感。”享受到公(廉)租房政策的市民刘秀芬由衷感叹道,“没想到花很少的租金就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2008年起,十年间,昆都仑区建设公(廉)租住房2236套。从“忧居”到“宜居”,昆都仑区众多居民实现了“无房变有房、小房变大房、旧房危房变新房”的梦想。

大手笔擘画生态之城

在“一五”、“二五”期间,由于项目建设较少考虑环保设施投入,导致昆都仑区的污染存量较大。1990年,包头工业“三废”排放量居全国82个主要城市前列,曾一度被称为“全国污染第二”。2014年以来,昆都仑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打赢了一场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彻底摘掉了长期笼罩在城市上空的“黑帽子”,“昆都仑蓝”成为“常态蓝”。

如何站在新起点推动城市建设,打造一个更加绿色、美丽的家园?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和质量,是昆都仑区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

“以前的昆都仑河就是个土河槽,一刮起风来两边都看不见人,真是做梦都没想到现在能建设得这么美。”这是77岁的包钢老工人罗金波发出的由衷欢喜。

为重塑“母亲河”的美丽形象,2007年起,昆都仑区投资11.7亿元进行昆河综合治理工程。2015年,又陆续进行了沿河亮化工程和音乐喷泉工程、自行车环道、“鹿园”、“隐园”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为市民打造出一个城市后花园,如今的昆河两岸已成为昆都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目前,昆河综合治理工程总长度达到16.1公里,“昆都仑国家生态公园”获国家林业局正式授牌,“国家级湿地公园”申报成功。

除了昆河公园,昆都仑区还建成了包头市唯一的党建主题公园、“自治区级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廉政文化主题公园、以融合召庙文化、生态景观、休闲综合功能三类一体的召庙公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友谊广场、以军民融合文化为主题的八一公园、以消防为主题的友谊公园、希望广场、阿尔丁植物园等大型公园、广场、景观14个。公园内树木葱茏,绿草茵茵,繁花似锦,设施齐全,景观美丽,成为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场所。

治理后的昆河景观

如今,“绿色”已成为昆都仑区的“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完成各项林业绿化工程近2.3万亩,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推窗见景、出门见绿、游憩见园、市民亲水”成为现实。谁能想到,过去风沙弥漫的昆都仑区,已跨入全国绿化造林百佳县。

为努力还百姓更多“蓝天碧水”,昆都仑区构建“地企联动、共建共享”环境保护大格局,累计投入近100亿元,实施了包钢原料场封闭工程、包钢高炉出铁场除尘改造、一电厂煤场全封闭等80余个环保项目。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三片两线”综合治理,“关停”污染企业91户,整治完成工业企业和生活服务业燃煤锅炉651台、燃煤窑炉88台。淘汰落后钢铁、水泥、稀土、焦化产能274.1万吨,减排二氧化硫7680吨、氮氧化物1764吨,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4.7%。

40年里,这座城区的变化彰显了惊人的“昆都仑区速度”,传递出民生至上的温度,体现出品质优先的态度。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昆都仑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向着形象更佳、功能更全、品位更优、宜居宜业的城区阔步前行。

(照片由昆都仑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