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4的羊肉、1/5的牛奶来自内蒙古,内蒙古是国家名副其实的‘奶罐肉库’。”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厅长孙振云如是介绍道。
记者从6日举办的内蒙古农牧业厅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内蒙古持续开展牧区改革,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牛奶、羊肉、绒毛产量以及草业均居全国首位,牛肉产量全国第三,具备每年稳定向区外调出500万吨牛奶、150万吨肉类的能力。
1984年—1989年,内蒙古相继解决了养畜的“大锅饭”和牲畜吃草的“大锅饭”问题,初步形成了适应内蒙古畜牧业经济的经营体制,促进了牲畜头数的快速增长。
为解决畜牧业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1996年内蒙古开始建设型畜牧业发展,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生产能力不断加强。2005年牲畜存栏量首次突破1亿头(只),2014年,牧区仔畜成活率达到98%以上,防灾减灾能力在全国五大牧区处于领先水平。
2015年,随着《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出台,畜牧业生产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奶牛、肉牛、肉羊、绒山羊等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畜产品产业带已经形成。实施牲畜“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化率达到90%以上,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覆盖率达到60%以上。牧区家庭牧场和农区标准化养殖已成为畜牧业生产的主要方式,畜牧业跨越到高质量发展阶段。
据悉,2017年,内蒙古肉类总产量达到267.6万吨,是1978年的12.8倍;牛奶总产量达到693万吨,是1978年的95.7倍;畜牧业产值达到1200.56亿元,是1978年的142.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