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美丽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草原早在一二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众多北方少数民族都曾在此建立过辉煌的业绩。这里有勒勒车辙记下的历史,这里有金戈铁马写下的辉煌。勤劳勇敢的北方游牧民族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地方。
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草原属于我国著名的草甸草原。一首“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歌,成为吟咏千里草原的绝唱!唱响了大江南北,也拨动了现代文明的琴弦。
自古以来,辽阔肥美的乌珠穆沁草原就是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在无边无际的绿草地,游动的羊群像白云朵,奔走的马牛像珍珠撒。以牛羊粪烧火,以手把肉为餐,毡房随牛羊迁徙,骏马逐水草安家!
当今的人们为草原如诗如画般的游牧风光陶醉,也为草原的沙化、退化面目憔悴而忧伤,更为草原的经济相对落后和生活的相对贫穷而深深的不安!
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作为畜牧业大旗,却曾是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的穷旗。2001年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状况,令人没法乐观,实在有些难堪!2001年国民生产总值全区101个旗县市的排位:东乌旗65位,显而易见,处于打狼的地位!
不得不承认,单纯的游牧经济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应该正视,乌珠穆沁的发展不能停留在游牧时代。
人们不得不正视,干旱草原,脆弱的粗放畜牧业,使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
辽阔美丽的锡林郭勒草原,有着草甸草原旖旎的风光,象一块绿宝石一样镶嵌在祖国的北部边疆。迎接明天,必须走工业加生态平衡之路。
要走进一个新的时代,要告别和修改原始游牧的粗放畜牧业,乌珠穆沁前行的脚印,乌珠穆沁前行的困惑,乌珠穆沁前行的彷徨,乌珠穆沁前行的理智,乌珠穆沁前行的奋勇,揭示了一个新时代的篇章!
乌珠穆沁草原那空旷的原野上,碧波荡漾,草绿花红,像翡翠铺陈一样伸延得无边无际,让每个审视它的人,心胸都豁然开阔。
乌珠穆沁人淳朴善良,勤劳勇敢。善于自律,有着传统的文明习俗。牧民们每居一地,总是把炉灰和杂物倒到远处僻静之地,迁离之际还要用土埋好。拿着铁铲一下下填土的那份认真,那份虔诚,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要知道,那是各家独处之所,差不多是人迹罕见的荒原。牧民们说不出保护天然生态的大道理,但是她们对自己家园的维护却近乎形成一种规则和信仰。保护生态、和善相处和洁身自好是乌珠穆沁人的天性。
大草原地广人稀,牧民的交际圈往往是几百里。几百里方圆,哪里有什么山坡,哪里有什么洼地,水情草貌,他们都一清二楚。到家的人都是客,牧民热情地接待每一位进蒙古包的客人。见面先问“您好”,进家让座,请茶。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这里真正是个开放的群体,是个和谐的地域。
锡林郭勒民歌《留有顶鬃的黄马》中唱到:
骑上那顶鬃的小黄马,从遥远的地方来临。将那美酒斟满杯,和可敬的客人共饮。
骑上那善走到金黄马,从遥远的地方来临。将那甜酒斟满杯,和可爱的朋友共饮。
乌珠穆沁的妇女是最勤奋和辛劳的。每天,天一亮就要起来,挤奶,烧茶,做饭,做针线,拉水,捡粪,照看孩子,所有家务全都承担下来。晚上,照料好家人睡下以后,还要整宿为畜群下夜。草原上喇嘛教长期盛行,家里有两个男孩的至少有一个去当了喇嘛。那长长的紫色的喇嘛袍,是草原上一道风景。是喇嘛教在引领着信众的心灵。男人在庙里念经,女人便成了草原上生活、生产的重心。草原的母亲有不少是单身的,她们一个人就要顶起一片天。
草原上的歌总是那样悠扬缠绵,千回百转的长调把牧人的苦乐悲欢记载。有首《我的母亲》,诉说着人们的情怀:宽阔温暖的怀抱,生我养我的母亲;漫长的人生旅途,牵着我走的母亲。月光下唱着摇篮曲,母亲,熬尽心血白发苍苍的母亲。母亲,为您立下一座玉碑也报答不尽您的恩情。
草原上,一个出众的姑娘,一个优秀的女性,往往要肩负起整个家庭的生存。虽然,美丽的姑娘们都会有不少追随者,但是她们为了自己的家,很多都放弃了出嫁,成为在家留守的姑娘。
每一个草原的母亲都是一部书,有着说不完的曲曲折折的故事。有一首草原民歌叫《秀气的姑娘》就像是唱给草原女儿的,歌中倾诉着缠绵的爱情:弯弯的柳叶眉,娇艳的苹果脸,生来秀气的那位姑娘,常常闯进我的梦境里,叫我时刻不得安宁。
乌珠穆沁历史悠久,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乌珠穆沁长调是蒙古族民歌的精髓,是蒙古族长调的典型代表,在乌珠穆沁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乌珠穆沁,会走路的就会摔跤,会说话的就会唱长调。这些传统流淌在大众的血脉中,成为一种时尚。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大场小景,一起百和,说摔跤就摔起来,说唱长调就唱起来。这种独特的氛围,地域风情,浸润了千里草原的每一个角落。
悠扬的长调牧歌,象草原的小河一样流淌在草地,滋润着草原,浸润着牧人的心田。著名的摔跤手会是一个地区的骄傲,被草原人视为自己的英雄。各种娱乐活动都少不了摔跤项目,摔跤手的奖品也会是价值很高的。
乌珠穆沁草原是蒙古长调之乡和研究基地。乌珠穆沁长调,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蒙古族民歌,以柴如拉呼(高音)和舒日古拉呼(泛音)等唱法的结合而产生独特的韵味风格,区别于苏尼特,阿巴嘎等地。
近年来,乌珠穆沁长调水平有了全新的提高,成功注册了“蒙古长调”品牌商标,于2007年8月被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荣誉称号。2008年4月27日,东乌珠穆沁旗正式申报“中国蒙古族乌尔汀哆(长调)之乡及研究基地”,并通过考察团初步验收。
乌珠穆沁是长调民歌创作最繁多的地区,现已搜集到乌珠穆沁民歌二百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部分民歌至今依然广为传唱。2005年,东乌珠穆沁旗将《乌珠穆沁长调民歌》正式编入中小学校本课程规划。注重民歌的研究和推广,创编了《乌珠穆沁民歌》、《乌珠穆沁民间故事歌集》、《乌珠穆沁新歌专辑》等一大批长调民歌作品的书籍和音像制品。
乌珠穆沁草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乌珠穆沁长调歌手,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莫德格、昭那斯图等著名歌唱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涌现出的毛古力格、查干夫、元登等著名长调歌手,直到目前的乌云格日勒、胡日查、陶格套等一大批著名长调歌手,多次在全国、全区重大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为使培养长调歌手工作步入专业化、正规化渠道。东乌珠穆沁旗在蒙授学校开设了长调、马头琴兴趣班,成立了长调、马头琴俱乐部。成立了乌珠穆沁长调民歌协会、乌珠穆沁长调民歌协会西乌珠穆沁旗分会及呼和浩特市分会,成立了长调民歌协会合唱团,注册会员达到160人,影响力日益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
摔跤,蒙古语称为搏克,是乌珠穆沁传统的竞技活动。搏客手往往象征着一片草地,一个地区的辉煌和荣誉。不同级别的那达慕盛会,搏客和赛马都是必须有的和最受关注的项目。
乌珠穆沁的摔跤手,摔跤比赛时,身穿铜钉牛皮坎肩“昭达格”,头缠红、黄、蓝三色头巾,脚蹬蒙古花皮靴,腰扎花皮带,下身穿套裤,脖子上挂着五彩飘带。出场时,双方摔跤手挥舞双臂,然后互相搏斗。蒙古式摔跤不分等级,采取淘汰的方式,决赛出冠军手、亚军手和第三名,分别授予荣誉称号和奖品。
摔跤参加人数不限,但须成偶数,少则二至四人,多则一千余人,比赛胜负采取单淘汰法。乌珠穆沁搏客有许多的摔跤技巧,可以捉、拉、扯、推、压等十三个基本技巧演变出一百多个动作,可以抓住摔跤衣、腰带、裤带,但不许抱腿,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把人拉倒,不准触及眼睛和耳朵,不许拉头发、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在摔跤开始的时候,摔跤手要着摔跤服。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短袖背心,上面钉有数行铜钉和银钉,背面有圆形眼镜或吉祥之类字样。蒙古语称“昭达格”。下身穿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肥大套裤,用十五六尺长的白绸子和各色绸料做成。腰间系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短裙,蒙古语称“希力布格”。腰上还扎有花皮带,套裤前面双膝部为绣有别致的图案,有孔雀羽形、火形等吉祥图案。脚登蒙古靴和马靴,头缠红、蓝、黄三色头巾,脖子上挂着五彩飘带。
东乌旗摔跤手巴图吉日嘎拉,获锡林郭勒盟“阿日斯楞”称号的摔跤手。2012年获得1024搏克手冠军。2012年10月获呼和浩特市哈萨尔搏克城市擂台赛冠军。巴雅尔巴特尔获蒙古国最高勋章「北极星」。
乌珠穆沁文化的枝枝叶叶成长发育在千里草原的角角落落,千里草原就是乌珠穆沁文化的摇篮。这份醇厚的精神营养,是上千年来乌珠穆沁人创造的精神财富。源远流长,传承延续,弥足珍贵。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这份文化财富和软实力,将给乌珠穆沁的地区发展和社会进步,插上一副文化的翅膀,矫健前行,跟上祖国崛起的脚步,让乌珠穆沁文化这颗游牧文明的明珠更加辉煌。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作者:徐进昌 殷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