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仲仁:不忘初心 支边育人40 载

发布时间:2018-09-10 09:56:47丨来源:内蒙古日报丨作者:怀特乌勒斯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为祖国边疆建设尽心竭力培养人才。

初见梁仲仁老人时,她看上去有六七十岁的样子,询问得知她今年刚好90岁高龄。刚进家门,她便用非常标准的蒙语和我们打招呼,让我感到十分意外。之前得知梁仲仁老人祖籍广东,50年代来到内蒙古地区教育支边,流利地道的蒙语让我倍感亲切,如同见到了蒙古族老乡。梁仲仁老人记忆力惊人,在回忆起几十年前的事情时,她的讲述总是能把我带回到那个年代。她的故事,从1949年开始讲起。

1949年7月,梁仲仁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8月毕业于燕京大学教育系,作为进步青年,她经常听革命老前辈讲授社会发展史和为人民服务等内容,这些思想至今对她影响深远。毕业后,21岁的梁仲仁放弃了留在北京市工作的机会,主动提出到当时条件艰苦的内蒙古地区工作,为祖国建设边疆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仲仁与学生何天云一起翻看相册,回忆往事。

正值青春年华的她,离开了家人和熟悉的城市,来到了她只曾听闻过的内蒙古。梁仲仁先后在呼和浩特市工农速成中学、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学、通辽市师范专科学校、通辽市第一中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工作任教,于1992年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退休。

“还记得当初朋友送我时,我向他们表下决心:我愿意,全心全意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梁仲仁老人回忆临行前这段记忆仍历历在目, “我不后悔来这里,这是我一生的理想与信念”。

初到内蒙古,语言是她要攻克的难关,她起初报名参加蒙语学习班,后来随着她嫁入蒙古族家庭,在婆婆和爱人的帮助下,她很快就能用蒙语与学生交流、授课。讲蒙语,喝奶茶也成了梁仲仁生活的一部分。

上世纪70年代,内蒙古师范大学建立函授学校,梁仲仁担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内蒙古师范大学函授大学校长,她带领教师团队走遍全区各盟市授课。乘小船渡黄河与冰凌擦肩而过、坐马车进草原,寒风与“白灾”一路相伴。“由于当时交通并不发达,出门就是半个月,那时我和哥哥妹妹虽然已经半大不小,但每每听到母亲回来讲起她下乡的经历,我们还是会替母亲捏一把冷汗,而母亲却总是微笑着告诉我们,没关系”。梁仲仁女儿阿梅回忆道。

梁仲仁老人有着南方人的细腻与北方人的直爽。“说起母亲的性格,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小时候,她的学生都喜欢来我们家,大家一起吃完饭再补课,有时还会住上一段日子,母亲对待学生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她家的午餐时间除了吃饭以外,大伙总是向梁仲仁请教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饭桌上的小课堂。

长大后的阿梅也成了一名人民教师,每当有人问起她如何才能做好教育工作时,她总是回答:“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你的学生,要常常关心他们”。这也是母亲对她从事教育工作的要求。不仅女儿当了教师,梁仲仁的外孙刘晨曦也是一名教师。在梁仲仁家庭里共有8名人民教师。

聊到她的学生,梁仲仁就像小孩子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朋友一样,总有说不完的故事。何天云是梁仲仁的学生,在他的眼里,梁仲仁老师是一位教学上十分严谨,生活中又非常可爱可敬的长者。“梁老师带着我们下乡授课,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同行,学生们喜欢她,总是里一圈外一圈地围着,找她答疑解惑,耐心的她会把学生的问题一一解答后再去吃饭。梁老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至今影响着我,我们这几代教育人要把梁老师的师品、师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何天云说。

何天云的学生平澜正在课堂为学生上课。

梁仲仁外孙在为学生授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学生的学生也站在了课堂之上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梁仲仁支边育人40载,用自己对信念的执着与奉献,为祖国边疆地区建设尽心竭力培养一代又一代人才,几代学生接起她教书育人的接力棒,在各自课堂上传承着对信念的追求,对教育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