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科尔沁草原,天高云淡、牧歌悠扬。农历“七夕”清晨,牧民吉雅一家早早就从通辽市甘旗卡镇出发,赶往阿古拉景区参加“敖包大典”:“祭敖包是蒙古族传统的庆典,如今牧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我们的心情也像湖水一样清澈、透亮。”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富集,是北方草原文明的发祥地,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科尔沁草原上的农牧民如今过得怎么样?
“人均两头牛,脱贫致富不用愁”
科左后旗南巴嘎查村民包音图家中,父母有慢性病,常年打针吃药,又要供两个孩子读书,生活困难。属于因病、因学致贫的贫困户。
在科左后旗,“赶着黄牛奔小康”,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公认的一条“致富路”。图为南巴嘎查养牛合作社内的黄牛。(摄影:富丽娟)
在嘎查支书的带领下,包音图贷款8万元,买了怀犊母牛8头,加上自己原来的2头母牛,共10头母牛,两年内共产了22个牛犊,卖了12头,纯收入4.5万元。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包音图就实现了稳定脱贫。
在科左后旗,“赶着黄牛奔小康”,已经成为当地农牧民公认的一条“致富路”。该旗着力打造全国黄牛产业第一旗,目前,黄牛存栏80万头,全旗有黄牛产业重点龙头企业3家,标准化养殖场22家,建成年交易40万头以上的黄牛交易市场2个,已经形成一条成熟运行的黄牛全产业链。
初秋的科尔沁草原,天气已经转凉。科左后旗伊胡塔牛市上,伊和他拉嘎查党支部书记杨光带着村里23个贫困户,正在挑选黄牛。杨光今天要为村里的每户贫困户购买一头基础母牛,他告诉记者:“每户1.3万元扶贫款,可以买一头不错的母牛,只要正常饲养,明年都能实现脱贫。”
2014年以来,科左后旗累计为贫困户发放养牛贷款7.2亿元。2017年,在原有放贷规模基础上,旗财政又拿出2000万元实施风险抵押贷款项目,这一举措效果放大了10倍,撬动银行新增扶贫贷款2亿元,覆盖了旗里所有贫困户。
养牛产业的另一头就是与龙头企业实现对接。科尔沁牛业、本富牧业等龙头企业通过订单收购、担保贷款、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养牛,共担市场风险。
让贫困户家家发“牛”财。目前,科左后旗贫困户养牛6.18万头,人均养牛2头。已有1.06万户贫困户靠养牛脱贫,占脱贫户的72%。
“小庭院”书写脱贫发展的“大文章”
走进图古日格嘎查胡宝家的院子,一片片绿油油的蔬菜映入眼帘,干净整洁的牛棚中,几只黄牛正在吃草,一排排整齐的柳树苗迎风摆动。
胡宝在自家后院的树林间喂鸡。靠庭院种养业一项,胡宝一年就可以增收 36000元左右。(摄影:陈立庚)
65岁的胡宝对如今的生活很满意。他告诉记者,过去一直都是种玉米,收入不了多少,老伴得病花了很多钱,成为贫困户。如今不一样了:“一年有4万元左右的收入,再也不用受穷了。”
胡宝亮出了自家去年的“账本”:养牛的收入有1万5左右;院子里发展了庭院经济,栽植柳树苗1700棵,养肉鸡318只,在房前屋后种蔬菜0.3亩,与旗林业局、养鸡专业合作社签订回收合同,仅庭院种养业一项,一年就可以增收 36000元左右。
让“小庭院”书写脱贫致富的大文章。胡宝所在苏木,每家每户的院子都很大,房前屋后的地加起来有2亩多,过去一直荒着。如今在扶贫工作队的指导下:“都利用起来,一个庭院就是一大笔收入”。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气候呈明显的温带大陆性特征,属落叶果树区,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形成了一定的区域特点,适宜发展123苹果、榛子、文冠果、沙果等“蒙古野果”。
但是,由于过去的生活习惯,农牧民群众不愿意在庭院里下功夫去精耕细作。2016年,通辽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加快庭院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整合投入资金4.5亿元,扶持150个嘎查村先行示范,让3000户贫困户在庭院经济上脱贫致富,庭院经济成了全市的一大经济亮点。
驻村干部就要“住村” 办实事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走访近200户,写成1.5万字的民情日记——库伦旗库伦镇团结村第一书记张贺英,从驻村第一天开始,就下定决心要给村民、给困难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团结村共有188户369人口,建档立卡贫困户19户42人。自今年3月份驻村以来,张贺英每天早出晚归,到村民家中、田间地头和大家“唠家常”。
不到一个月,张贺英就把团结村家家户户跑了个遍。摸清“家底”后,张贺英总结,村里虽然耕地多,但缺少水源,再加上人口以老年人居多,缺少劳动力,要想脱贫致富光靠这“一亩三分地”肯定不行,产业发展才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张贺英与村干部们一起商量确定了“党建+小产业”带动集体经济发展思路。采取“1+N”产业脱贫措施,把团结村一分为二,南部以养殖牛和羊为发展方向,北部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发展笤帚苗等特色小产业。同时,通过自己驻村前在妇联工作建立起的联系,张贺英引荐了女企业家,来村里投资做项目。
今年年初,张贺英将“室内纸上黑小麦苗种植”项目引到团结村,为贫困户开展免费技术指导,并提供3组设备和种子,一些身体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和年龄偏大的村民,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种植黑小麦苗赚钱。
在村民陈丽茹院子里,记者看到她正在给黑小麦浇水,她介绍说:“这种黑小麦每隔11天可以收割一次,企业派人来收购,一个月有600元左右的收入,这些钱可以维持日常开销了。”
村民陈丽茹在自家建起的“温室”里开始给黑小麦浇水。提起村里的第一书记张贺英,陈丽茹赞不绝口:“他挺不容易的,给我们办了实事。”(摄影:陈立庚)
引进北京油鸡和采摘园种植油桃项目,发展旅游经济,签订引进蚯蚓养殖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张贺英住在村里每一天,都在盘算着引导村民脱贫致富的门路。
今年以来,通辽市择优选派6887名驻村干部,人均轮训3次。按照“每队不少于5人、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的要求,驻村干部常住嘎查村:“心安了下来,一门心思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成了大伙儿的贴心人。”
同心共圆小康梦,守望相助谱新篇。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通辽市的脱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近年以来,通辽市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呈现出思想更加统一、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明显的局面;一幅幅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正展开在科尔沁草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