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焦点关注>

锡林郭勒盟:走出美丽与发展的双赢之路

2018-05-07 11:05:12 | 来源:工人日报 | 作者: 李玉波 | 责任编辑:苏文彦
摘要:锡林郭勒大草原以绮丽俊美的风光扬名天下。草原生态保护不仅关乎北方的生态安全,还关乎几十万牧民的生计。如何守住发展与生态的底线,走出一条美丽与发展的双赢之路,是锡林郭勒盟乃至内蒙古自治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以绮丽俊美的草原风光扬名天下。

草原生态保护,不仅关乎北方的生态安全,还关乎几十万牧民的生计。如何守住发展与生态的底线,走出一条美丽与发展的双赢之路,是锡林郭勒盟乃至内蒙古自治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朱宝忠是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巴彦淖尔嘎查牧民,最多时养着1100多只羊、60多头牛和20多匹马。近些年,他逐步减畜,如今只养600只羊。虽然羊群的数量减少了一半,但朱宝忠却觉得“生活比过去过得滋润”。

看着记者一脸疑惑,朱宝忠算了笔账:养600只羊每年卖羊羔的收入大约10万元,羊多了就要雇人放牧,一个羊倌每天200元工资,一年就是7.2万元。养多了草料不够,每年买草过冬至少还要花三四万元。

“过去人们觉得牲畜越多越富裕,但如今要过好日子,牲畜必须少而精。要想日子越来越好,只有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才行。”朱宝忠说,2000年以后,他开始逐步减畜。这几年,又把自家的7920亩草场用网围栏分成9片,搞起了划区轮牧。以往养羊多的时候,草场总会被羊啃个精光,到了冬季,要买草料才能让羊群过冬。自从搞起了轮牧,养的羊少了,朱宝忠自己就能照看羊群,不但草够吃了,还能年年打草出售,多了一笔收入。

如今,合理控制草原载畜量已经成为牧民的共识。牧民们都知道,草原是赖以生存的家园,一旦违背自然规律破坏了草原生态,最终受损的还是自己。

2015年以来,锡林郭勒盟源头节约保护草原150.86万亩,严格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多年来超载过牧的问题得到初步遏制。2017年全盟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453.11万头只,较2016年减少170.5万头只,天然草场载畜量首次出现负增长。

同时,锡林郭勒盟制定并严格落实天然打草场刈割制度,执行刈割规程,不仅对打草时间严格控制,还对刈割规程提出明确要求:对具备轮刈条件的饲草产区,采取轮刈制度;不具备轮刈条件的地区,每打草300米宽,必须保留20米以上的草场植被作为草籽带,留茬高度不得低于6厘米;植被盖度在30%以下,草群平均高度在15厘米以下、干草产量在每亩30公斤以下的草场,禁止打草,无序打草、掠夺性打草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三年来预留草籽带面积313万亩,占实际打草面积的4.7%。

在锡林郭勒草原,草原生态保护已经形成了盟、旗县市(区)、苏木(乡镇)、嘎查(村)四级“全天候”管护网络。基层的嘎查牧民生态管护员已经超过1100人,他们一旦发现破坏草原的行为,便会及时向生态保护执法部门报告。

锡林郭勒盟开发了内蒙古第一个大数据生态保护系统平台,实施了区域无人机巡护,启动建设“全盟大数据草原生态监测监控系统”项目,创新了草原生态保护模式,提高了管理成效。(原标题:锡林郭勒盟的牧民有一笔生态账)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