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发在喂羊
聚精会神的绘画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平地泉镇南村的羊倌刘发笔下,山川之美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多描绘乡土风情和山水风光,质朴中透着一种世外桃源般的雅致。今年62岁的刘发是当地一个农民,画画、书法、种地和放羊,是他的日常。
曾被嘲笑“不务正业”
“这个羊倌不简单,画好看着哩!”走进南村,知道刘发的人无不对他竖起大拇指。刘发画的大多是乡村的景致和山水风光,隔壁邻居家的大公鸡,村东头的放牛娃,喂羊的蒙古族姑娘,黄旗海的风光……画风质朴,笔触细腻,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不少作品还参加过大大小小的画展,有些还被外国友人收藏。
小有名气的刘发,早些年却被乡亲们认为是“不务正业”的人。别人在忙着种地,他却窝在家里画画,侍弄庄稼的担子就落在爱人赵敏肩上。每逢赵敏在地里劳作时,其他村民用同情的目光看着她说:“你男人不好好种地,每天写写画画不务正业,能有啥出息?”但如今,大家开始叫他画家,村里的女人们甚至羡慕赵敏嫁了一个艺术家。
从描摹开始自学
“最近正在赶这幅作品,准备参加河北省一个美术展览。”刘发在创作画作《长城·黄河》。画纸上,长城蜿蜒曲折,像一条巨龙盘旋在群山间,母亲河与长城遥遥相望。
刘发不修边幅,由于常年放羊种地的缘故,手掌粗糙而宽厚,布满老茧。若不是看过刘发的作品,很难将他与“画家”这个名词联系在一起。
刘发与绘画结缘始于几本小人书,看到上面活灵活现的人物,他开始照着画。当时他上小学三年级,没人启蒙也没人教。
“小学四年级,我创作了第一幅画《春灌》,内容是新打的机井水喷涌而出,一位妇女站在机井旁边灌溉田地。之后又画了一幅《悯农》,一位庄稼汉拿着锄头在锄地。这两幅作品参加了当时察右前旗中小学生画展。”刘发说,他画画的天赋在学校崭露头角。之后,他更加勤奋刻苦练习。晚上回到家,当父母和兄弟姐妹睡下后,他拿出旧书本和废纸,在透着微弱亮光的煤油灯下临摹。天空中飞过的小鸟,路边绽放的野花……他看到什么画什么。
在刘发的记忆中,由于家里穷,他没有机会去系统地学习绘画,每年利用寒暑假步行到距离村子50多公里之外的集宁市(现集宁区)少年之家看画展,通过观察别人的作品学习。
走村串户画窗花炕围
“我们家兄弟姐妹9个,靠着几亩薄田日子过得很艰难。上初中后,我开始出去画窗花、画炕围画补贴家用。”刘发说,学会这两门手艺也是出于偶然。
当时,刘发的堂姐嫁到呼和浩特市小台村,他有机会去堂姐家住了一个星期。在小台村,谁家娶亲办喜事,会拾掇房子、贴窗花、邀请师傅去画炕围画。刘发看到谁家有师傅在画炕围画,就跟在后面观察。再破旧的房子,有了炕围画也会显得焕然一新。
刘发跟着这些师傅后面看了几天,回到家中便买来纸和水粉颜料开始练习,不到半个月,就有模有样了。这之后,他利用学习之余,靠着画窗花和炕围画走村串户挣钱补贴家用。
1977年,刘发在读高中时遇见了他的伯乐——集宁四中美术老师魏泉深。魏泉深发现刘发很有绘画天赋,便鼓励他学习中国山水画。可惜的是,由于家庭贫困,刘发高中只读了一年便辍学了。
作品被博物馆收藏
上世纪九十年代,受打工潮影响,乌兰察布盟(现乌兰察布市)的许多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刘发也抱着画画的梦想前往深圳。在深圳闯荡两年后,因为生活成本太高,又不忍和妻儿常年两地生活,1995年他回到了家乡,养了100多只羊,成了羊倌。
这些年,刘发每天下地干活,农闲时在家里画画、研习书法。有时候在野外放羊,他也会一手拿着羊鞭,一手拿着画笔和本子,随时随地作画。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不懈努力,让他的绘画技艺日渐成熟,终于在书画圈打出名气。
2014年10月,刘发的作品《龙马歌图》《深山牧歌图》《双骏图》荣获了察右前旗成立60周年书画展一等奖;2015年,他创作的国画《鹏程万里》和书法作品《贵在坚持》被乌兰察布市博物馆收藏。至此,“羊倌画家”名声响了起来。
不过,虽然有了名气,乡亲们逢年过节来向刘发要画装点门楣,他毫不吝啬。他还多次为中国爱心慈善协会捐画或现场作画拍卖,捐赠给失学儿童和困难家庭。
刘发告诉记者,他现在很享受这种平淡生活,未来,只要他能画得动,他就会继续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