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蒙古呼和浩特驱车一直向北,近半小时车程,来到位于大青山脚下“天苍苍,野茫茫”的敕勒川万亩草原。
这里原本是大青山脚下的冲积扇区域,因为草地开垦、雨水冲刷,使得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砂石裸露。2012年,呼和浩特开启了“新城区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敕勒川草原重现生机。
实现这一转变,蒙草公司只用了两年时间。经过改良之后的这块草原,干草产量和释氧量是对照样地的18倍,固碳量则接近10倍。
中国有60亿草原面积需要生态保护;有25亿亩荒漠土地渴望变成绿洲,还有3000多万亩、26000多处矿山废弃地需要修复。草原荒漠的生态修复与治理,既是一项迫在眉睫的战略性课题,也是一个极具市场潜力的重大产业。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政协“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双周协商座谈会指出,“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正处于‘进则能胜,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下,如何找到一条符合草原牧区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草原生态修复治理之路?近日,记者走进了蒙草生态——一家坚持致力于以驯化乡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的科技创新型公司进行调研。他们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党和国家多位领导人的认可,或者能给我国传统的草原生态修复带来诸多启发。
创新理念:
生态修复专家说了不算,大自然适合生长什么就用什么
今年8月25日,国家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龙到蒙草调研时,问了一个问题:“你们是怎样修复的、用了什么办法?你们的依据是什么?”
面对这一系列询问,蒙草公司董事长王召明回答简洁明了:“关于生态修复,哪个专家说了都不算,只有大自然说了才算数。蒙草用的是土办法,适合生长什么我们就用什么修复。”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草原大国,草原面积近60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40%。但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里,因为气候恶化、大面积垦草种粮、超载放牧等原因,曾一度致使我国90%左右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草原生态修复,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一项重要发展任务。“生态建设的创新不是种树、种草,是生态链的恢复。”蒙草土壤盐碱地改良研究专家高鸿永说。一方面针对土壤状况种植乔、灌、草,优先选择当地具有抗逆性的乡土植物,保障植物的多样性,林草并举形成生物景观的自然演替;另一方面,在水土保持上,选择具有保水效果的土壤替代化学保水剂涵养水源,不为一时之绿破坏植物的生长环境。通过做“水土气、人草畜、微生物”和谐发展的自然景观,促进当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修复前我们要查询每一片土地一百年前的资料,原来这个地方长出过什么植物,最近它还有什么植物要生长,把这些植物列出来,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把以前它长过的植物再还给它。”蒙草集团执行总裁高俊刚告诉记者。
转变思路:放弃“贵族树”引来草原上原生态的植物“贵族草”,
早年在从事园林绿化工程中王召明发现,许多从南方或者国外进口的树种和草种,经常会水土不服,造成巨大的浪费。即使能存活,其绿化成本和养护费用高,并不适合北方地区干旱、缺水的客观情况。
“为什么草原上原生态的植物,不能被用于我们的园林绿化和生态养护?”出生于内蒙古草原的王召明,把眼光投向了广袤的草原。放弃那些高成本高费用的“贵族树”“贵族草”,从大自然中选取抗旱能力强的乡土植物进行引种、驯化,再应用到生态修复过程中。
10多年来,蒙草人依托先进的种质挖掘技术和野生植物驯化技术,几乎走遍了北方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在西起阿拉善东至呼伦贝尔的上百个采集区里,建立起了九大植物研究院,以及相应的种质资源库,先科研、后修复。据记载数据,长江以北的草原大概2400多种植物,蒙草一共收集了1700多种,制作植物标本1600多种,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
就在今年9月,蒙草还与中国西南种子资源库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一方面,西南库可以向蒙草传递自身在种质选育及储藏方面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草原物种业有助于增加西南库物种多样性。
在蒙草基地,记者看到一种夏可花艳芳香、冬可雪中披绿的“长青草”,蒙草人称它为“长青石竹”。这种植物在经过驯化改良后,即使在北方摄氏零下30多度的严寒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绿色长青。
从呼和塔拉万亩草原到乌拉盖沙地、科尔沁沙地,从阿拉善荒漠、巴彦淖尔盐碱地到乌海矿山、白泉山荒山,一粒粒“蒙草”在昔日的不毛之地上生根、发芽,带来绿色的希望。
更新标准:
保护草原必须真正认识草原,大数据平台为大地做体检
蒙草人常说,生态修复,我们用的是土办法。土办法,朴素却并不简单,这背后是一系列精密的科研与技术支撑。
多年的修复实践中,使得蒙草对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物、土壤、水文、气候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草原生态产业大数据导航平台应运而生。
在蒙草草原乡土植物馆,记者了解到,这个平台通过互联网与生态环境数据、植物种质资源、草牧业生产技术等信息要素互通,实现了专业的信息导航查询,成为指导农牧业生产的共享平台。
保护草原必须真正认识草原。一片草原的好坏,是由“水土气、人草畜、微生物”这些生态数据组成的。点开导航系统的数据,就可以查询到该地区的相关信息,酸碱度是什么,土壤类型是什么,适合生长的原生植物是什么,一目了然。
王召明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政协“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双周协商座谈会上,专门介绍了相关情况,“大数据平台的搭建,实际上是为大地做了一次全面体检。有了基础指标,了解草原的‘身体变化’才能针对性治理。”
这些指标谁去收集呢?蒙草的思路依旧如此“接地气”——这不是科学家或者某个科研机构能够完成的,必须让农牧民去完成。“他们最熟悉大自然的特点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