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新闻

西藏绿化造林逐年递增 每年需求苗木达五千万株

2016-03-11 13:53:54 |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西藏商报 | 作者: 李海霞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又到了每年植树造林的时间,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造林绿化力度,为得就是让西藏的生态环境更上一层楼。

又到了每年植树造林的时间,近年来西藏自治区不断加大造林绿化力度,为得就是让西藏的生态环境更上一层楼。再过不久,很多人又要扛着锄头、挥着铁锹在南山北山卖力苦干了……自治区林业厅也已经下达了今年全区造林绿化任务的通知,确定2016年我区造林绿化任务计划83.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64.3万亩,封山育林19.5万亩。通知指出,为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我区2016年的造林绿化工作,要求全区各地(市)要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做到早部署、早动员、早行动,确保完成全年造林绿化任务。

造林绿化离不开一棵棵健康的小树苗、一粒粒能发出芽的种子,每年到这个万物复苏的时节,我们总能看到不少拉着树苗的卡车从身边经过,我们也只是知道这些树苗要被栽种下去,来年会更繁茂,却很少有人注意这些即将为生态环境做贡献的小树苗从哪里来,哪些人培育了它们,自然更没人知道一棵小树苗种下去容易,可是在栽种之前却还要花费很多“森防”人的心血,就让我们走近绿色背后的“森防”人和苗圃里的“育苗”师……

一棵小树苗,从发芽到长成参天大树可能要数十年的时间,但是你知道在它们发芽之前又是怎样存在的吗?也许你会说将树种撒到地里就可以了啊。其实不然,都知道西藏的生态环境脆弱,或许来几场大风就能将长了好几年的树苗吹跑,更何况是撒下的种子呢?林业种苗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造林成效的高低和建设进程。所以,培育一棵有质量的小树苗就得交给专业的“育苗”大师们,他们的工作离不开苗圃,他们不仅要培育来年造林用的苗木,还要想尽办法去拯救濒危树种——利用播种、扦插、组培和工厂化育苗等手段尽可能地提高树木的质量。

据悉,目前西藏自治区共有各类苗圃238个,用地总面积1.93万亩,育苗面积1.55万亩,占全区苗圃用地总面积的81%,育苗的品种主要以适应我区生态环境的针叶树苗木和插杆苗木为主。随着我区造林规模的逐年增加,使得我区种苗缺口将进一步加大。目前,我区现有苗圃年出圃苗木近3000万株,但是每年造林绿化需求的苗木就达5000万株,面对这么大的缺口,我区不得不从外地调运。

调运苗木可不是拿钱直接买这么简单的事,要知道不同地方的树木也是会生不同的“病”,它们身上携带着不同的有害生物,被称为林业有害生物,而苗木调运是有害物种传播的主要途径,一旦让这些有害生物进入到我区,会危害其他健康树种,就会给造林绿化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虽然森林是可再生资源,但是它的生长周期很长,所以在一开始就要加强保护,尤其是在西藏生态环境脆弱更加需要保护的地方,青杨天牛在树干上留下了一个突出的虫瘿、春尺蠖又把树干变得干枯等等,这些林业有害生物,不仅是森林的天敌,更是森林医生的眼中钉。森林医生们从每年的元月份就开始了一年的监测、防治、检疫工作,每天穿梭在有林的地方,进行监测预报和调查工作,为了有效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来年对林区造成危害提供科学防治依据。3、4月份苗木调运日益频繁,要想不让有害生物通过调运途径传入我区,这时候我们就会看到他们穿梭在苗圃、造林地检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病虫害、检疫苗木……

拉萨最大苗圃年出苗150万株

昨天下午,记者在自治区林木科学研究院遗传育种室主任柯裕州博士的带领下来到了坐落于柳梧乡的研究基地,在这里看到了一棵小树苗从实验室到大田的生长过程,也体验了一番在这里工作的乐趣……

目前年均出圃150万株

用作“两江四河”造林绿化

据了解,西藏自治区林木科学研究院的定位是科研、观赏、推广、示范、应用、生产,年出圃量理论上可达到400万株,但是现在由于人手紧缺,年出圃量为150万株。记者此次参观的柳梧乡基地,每年出圃的苗木以杨树、柳树及乡土灌木树种为主。

“我们这个苗圃位于拉萨,其周边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所以主要以提供生态树种为主,而从这里出圃的树苗主要用作‘两江四河’的造林绿化。”柯裕州介绍道,这里出圃的除了乡土树种外,也有少部分观赏树和从外地引进的优良品种。

早春3月,高原的冷还未完全退去,对于小苗木来说,尚不能到外面大田里去,所以就只能呆在温暖的室内。记者在温棚看到一株株小苗被分开栽植在一个个营养袋里,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为他们浇水,有巨柏、爬地柏、西藏长叶松等等。据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西藏特有树种,濒临灭绝,在这里培育是为了在全区推广种植。

工厂化的育苗区

从实验室到大田,有一套完整流程

“这儿还不是这些小苗出生的地方,走,带你去看看我们的实验室,我们这里是工厂化的育苗区,从实验室到温室再到荫棚最后到大田是有一套完整流程的。”就这样,记者在自治区林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普布次仁的带领下到基地实验室转了一圈,大概了解了苗木从出生到大田的整个过程。

首先走进的是配药室——几个柜子,上面整齐排放着瓶瓶罐罐。普布次仁指着一旁几个有颜色的玻璃瓶说:“这些是已经配好的药,简单来说它们的用途是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再往里走是消毒室,里面整齐排放着已消完毒的试验用玻璃器皿,继续往里走是接种室。“在这里就要做接种工作了,一些我们本地没有的树种,可以从外地引进后在这里进行最初的孕育工作。”普布次仁介绍道,在这里接种成功后就会被移进里面的培养室。

来到培养室,记者看到里面有很多透明的玻璃小瓶,瓶子里是一株株绿油油的小苗子。“它们可不是普通的苗子,大有来头呢。”普布次仁向记者讲起了这些小苗的故事,这些是菩提树的苗,由中国林科院董凤翔博士从菩提树上剪取外植体,以组培方式培育获得成功后,去年他从这位博士那里得到的小苗和配方,进行了增殖、生根、炼苗、培育。

据说,他当时只从北京带来了5个实验瓶,而现在经过增殖、生根、繁殖培育,实验室里已经有1000多个瓶子了,而每个瓶子里有3株小苗,也就是说从最初的5株繁育出了1500株,且其中一部分已经上盆了。

从实验室成功培育出小苗后,它们会被移植到温室,在这里适应一段时间后,就会被移到荫棚中炼苗,以后适树选地完成区域试验和推广应用。也就是说小树苗要离开温暖的大棚,去经受风吹雨打,最后经得起风雨的便活下来了。

一边是河,一边是苗圃

俄罗斯大果沙棘固堤挡沙两不误

看完整个实验流程后,普布次仁发出了热情的邀请:“要不要参观一下我们的整个基地?”……此时,记者正想看看这个基地到底有哪些有趣的地方。基地很大,光是乘车粗略地浏览一圈也得20分钟。记者看到整个基地被划分为不同的小块,这边是桃林、那边是杨树生长区,另一边是从外地引进的樟子松,再走走又看到工人们正在起苗和平整土地……整个基地看起来井然有序。

参观中,普布次仁向记者一一介绍了基地中每一块地的用途。当车子停在一片沙棘林前,下车穿过林子发现原来这个基地紧邻拉萨河。“这里就是基地边界了,你看这些是俄罗斯大果沙棘,它的根系发达,种在这里一方面可以加固河堤,另一方面又可以为我们苗圃防风固沙,苗圃里面的小种苗就不会因为风大而受到伤害。”普布次仁说,也可以说自从有了这个苗圃,拉萨的沙尘就少多啦。

正对沙棘林的是一大片正在整修的空地,空地旁是一排排已经起出来的杨树苗。“马上就是植树季了,过两天这些树苗就会被运到各个地方进行栽植。”普布次仁说。

不过记者发现这些苗木似乎不太受重视,它们的根部被简单地埋在土里。普布次仁说:“起出来的苗,因为不立即定植,所以暂时将它们集中成排壅土栽植在无风害、冻害和积水的小块土地上,以免失水枯萎影响成活,这就叫‘假植’,等过一阵儿它们会被真正种植到地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