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杭后农牧业工作的见闻
“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离不开农牧业科技。近年来,杭后树立现代科技理念,紧紧围绕六大传统优势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农牧业科技研发与应用,强化农牧业科技项目的引进和落地,让更多的农牧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为农牧业发展插上有力的翅膀。目前,科技对农牧业的贡献率超过75%以上,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旗县”、“全国科普示范旗”等荣誉。
种田养殖也要高科技——精细化生产带来高附加值
“我们是梯次种植、周年生产、四季供应,一亩温室大棚的效益要好过15亩大田。”陕坝镇康尔徕科技示范园区的农民说:“农业高科技真是我们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
“我的一棚草莓能收五、六万元,人参果三万多元....每到周末节假日,采摘的人络绎不绝,供不应求。”头道桥啸天合作社负责人说:“只有高科技才能带来高效益。”
“现在搞养殖也得高科技,不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品质,更有利于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发展。”丰源牧业公司负责人张星说。
.......
行走在杭后农村大地,提起农牧业科学技术的好处,农民无一不竖起大挴指。上世纪八十个代,杭后独创的“吨粮田”开一代高产高效农业技术先河,“农牧结合”生产模式也奠定了农民增收基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各类新技术、新项目、新品种在杭后遍地开花,开创了河套地区高效种养殖技术的新纪元:设施农业、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小麦套晚播杂交食葵机播机收栽培技术、瓜菜开沟起垄育苗移栽、高产奶牛性控冻精配种改良高效应用技术、犊牛酸化乳饲畏技术以及肉高产、杂交技术等一大批先进的农牧业实用增产增效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多项技术还荣获了各级各类奖项。
2015年,建设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个,其中自治区级示范园区三个。累计建设面积达到2.5万亩,辐射带动面积35万亩,共引进农业新品种45个、新物资8种,安排试验项目31项,示范推广项目12项。小麦、玉米、向日葵、瓜籽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模式化栽培率95%以上。奶牛母犊产出率达90%以上,高产奶牛繁育速度提高40%以上,肉羊1年2产高产高效达50%以上。成功打造了头道桥镇民建村、陕坝镇春光村、陕坝镇中南渠村康尔徕和三道桥镇和平村四个各具特色的高科技农业精品园区,“民建、春光、康尔徕、和平”四大绿色品牌和优质有机的乳肉产品打响叫亮,绿色农畜产品得到了市场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院地共建结硕果——把科技转化为增收的原动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杭后积极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让其扎根农村、深接“地气”,真正把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地头,体现在农牧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上。
今年,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签约,建成全区唯一一个种植业“院地共建科技示范旗”。期间,内蒙农科院充分发挥其技术密集的优势,为杭后提供优势农作物、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的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多项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每年将投入400万元,建设三个2000亩以上的科技示范园区。每年扶持引导200户新型农业主体、种植业大户直接参与科技示范工作,每年辐射带动1万户农民应用科技示范旗集成的各项技术。
据了解,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与杭后进行院地共建已经十二年。十二年来,先后推广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系列品种,如玉米品种内单314,小麦品种农麦2号、农麦4号,食葵品种科阳一号、科阳7号、T33、T25等,集成推广了玉米宽覆膜高产栽培技术、小麦套种晚播向日葵等高效栽培技术等十余项。这些新品种、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为提升杭锦后旗农业科技种植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杭后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农牧业科技队伍。
杭后还与内蒙古农牧业厅植保植检站建成“站地共建”的全国向日葵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示范园区,通过在团结镇开展“整镇制”核心示范,带动“整旗制”推进。示范面积10.6万亩,辐射周边8个镇1个农场,带动全旗向日葵种植24.4万亩。通过对比,运用此项技术亩均增产达36.9斤,亩增收140.2元。
在引进的同时,杭后也积极开展自主科技创新,围绕“试验、示范、推广”,做好技术储备工作,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如向日葵育苗移栽补栽技术、盐碱地改良种植向日葵技术、豌豆间作向日葵高效栽培技术、大麦麦后复种育苗移栽向日葵技术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类作物亩均增收在200——1100元之间。
可持续发展是关键——保护耕地造福后代
多年来,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的使用,在提高了农业产出的同时,也带来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等系列副作用。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为子孙后代留足生存空间。针对人多地少实际情况,杭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科技手段,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近年来,以打造最具河套特色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为目标,不创新发展理念,以科技进步加强农牧业发展,先后开展了系列先进试验示范项目。今年,又引进了国家农业部“控肥增效”实验项目,由自治区、市、旗三级联创实施。园区试验示范面积1066.7亩,辐射带动周边3000亩,以小麦、玉米、葵花三大优势农作物为主,开展试验18项464个小区,示范16项。
园区紧紧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以“提、调、改”(即提高耕地质量、调整施肥结构、改进施肥方式)为主要技术措施,深入推广科学施肥技术,通过测土配方、精准施肥等方式,扭转了过去“大肥大水”粗放式种植模式,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安全。园区构建起“首席专家+科技人员+科技指导员+科谱示范户+农户”的科技服务模式,实行“九统一”操作。努力打造一个普及率高、科技水平高、科技覆盖率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和综合效益高的农业科技示范园。联增村村民曹明恒深有体会:“今年每亩大概光化肥一项就能省40元,粮食产量也有提高。据农业局的科技人员说,园区建成后每亩地预计至少得多增收三、四百元。”科技人员说,实验项目全部推开后,将为杭后的农业发展迎来又个春天
农民也要再深造——培养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
眼下正是冬闲时间,但杭后农牧业、科技等部门的技术人员正奔走在各个各村镇之间,他们抓紧有利时机,组织邀请旗内外农牧科技人员上门服务,通过知识讲座、技术咨询等形式开展培训,传授先进适用的农牧业技术。为让广大农民及时掌握科学技术和市场信息,杭后统筹安排,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物种,进行各类形式多样的培训,使培养新型农民实现了常态化、常规化和制度化。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民素质。当前,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留守农村的劳动力中妇女、未成年人与老年人比重明显增加。农牧业从业人员科技素质普遍偏低、高素质劳动力不足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杭后着重实施好新型农民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三大农民培训工程”,推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与认证,每年培训农民不少于10万人次,培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5000多人。并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支撑培育工程,深化农技人员下乡服务活动,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把科技从科技专家手里、从实验室里送到农民手里、送到田间地头,实现每村有一支科技服务队,每组有一个科技带头人,每户有一个技术明白人。
多年来,在广大农牧业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杭后农牧业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亮点纷呈,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但由于受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和土地分散经营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点上亮点突出,面上深入不足;推广经费短缺,推广手段滞后,新技术推广进程缓慢;技术推广被动,工作阻力大等现象,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此专家建议:要加大资金投入,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和引进社会资金为主体,形成灵活多样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继续加强园区建设,做好各类先进项目、技术、设备和品种的典型示范带动;积极开展“草原英才”工程,加强科技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不断壮大农牧业科研人才队伍,提高农业创新人才素质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