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文化> 热点新闻

马头琴:草原上飘起不落的音符

2015-12-24 10:16:36 | 来源: 草原文化网 | 作者: 孙卿鑫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马头琴是具有浓郁蒙古族民间特色和悠久历史的一种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由音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音箱呈正梯形,也有极个别的做成六方形或八方形。

  马头琴是具有浓郁蒙古族民间特色和悠久历史的一种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有小马头琴、中马头琴、大马头琴和低音马头琴等多种,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说唱伴奏,流行于内蒙古以及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云南和新疆等有蒙古族人聚居的地区。
  据史书记载,马头琴最早产生于东胡的“奚”部,故名“奚胡”或“胡琴”。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有“奚琴本出奚人乐”的诗句,指的就是马头琴。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地区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时,马头琴的前身就已在蒙古民族中广泛流传了。元代初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回国时他把马头琴带回欧洲,对西洋拉弦乐器的发展曾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流传着一个关于马头琴的动人传说:在一次“那达慕”大会上,牧人苏和骑的小白马跑在了最前面,惹得王爷嫉恨,用利箭射死了小白马。苏和想念心爱的小白马,日夜悲愤而忧伤。小白马就托梦告诉苏和,用木头和马尾做一把琴,将它的形象刻在琴头上。于是,马头琴便在草原上传开,成为草原牧民们忠实的朋友。
  据说,在茫茫沙海和草原,牧民不但放牧牛马羊,还放牧骆驼,如果刚生下驼羔的母驼不幸突然病死,就要马上找另一头刚刚死去驼羔的母驼认养死去母驼的驼羔,不然,孤独的驼羔便会饿死。但母驼往往见不是亲生驼羔不予认养。在这种情况下,牧人便将驼羔领到母驼跟前,用马头琴拉上一曲催人泪下的《劝奶曲》,母驼因此感动而让驼羔吃奶。所以,牧人说,马头琴不但是一件被人喜爱的乐器,还是一个有“情感”的朋友。
  马头琴由音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音箱呈正梯形,也有极个别的做成六方形或八方形。最初的马头琴,音箱和琴杆用木材制成,音箱正背面蒙羊皮或马皮,琴弦用两束马尾、琴弓用树枝和马尾制成。几十年来,马头琴经过无数演奏家和艺人的不断研究、改进,并吸取其他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之长处,逐步发展成现代的马头琴。琴杆和音箱的侧、背板采用传音共鸣性能优良的长白山色木或川滇枫木制作,面板用桐木或鱼鳞白松,面板里粘音梁、立音柱,二索马尾琴弦改用强度更好的尼龙丝,并根据地区的不同和传统,雕出风格不同的马头琴首,木弦轴改为机械铜轴,使音准更为准确,琴弓借鉴提琴弓加以改进,用苏木或红木制作,演奏起来技巧表现更加灵活,弦总和附件用乌木、红木等贵重木材,整把琴漂亮美观,富丽堂皇,并且发展了中音、次中音、儿童琴、高级专业琴、普及型琴等多种类型,成为被人珍视的工艺品。
  改进后的马头琴,一改以往低沉、哀婉的音色,音域宽阔,音色干净、饱满、靓丽、悠扬、浑厚,具有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它既可表现万马奔腾的宏大场面,也可以表现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的辽阔草原的意境,模仿马和其它动物的鸣叫,表现雄鹰翱翔蓝天的勇敢英姿,它更是人们歌唱美好生活难得的乐器。马头琴的优秀曲目很多,传统的琴曲风格多样,富于草原特色,曲调委婉,多是描绘自然风光或对马的歌唱。可以说,凡是欣赏到马头琴琴声的人,无不为那独特而优美的音色所征服,并深深喜爱上这一蒙古族民间乐器。(孙卿鑫)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