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文化> 热点新闻

蒙古族活化石 阿鲁科尔沁旗阿日奔苏木婚礼

2015-11-17 11:16:38 | 来源: 草原文化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新郎和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后,先要绕蒙古包一圈,下马进入蒙古包门的时候,四个嫂子辈分的女人堵住门口不让新郎进入。

  原标题:古代蒙古族部落民俗的活化石——阿鲁科尔沁旗阿日奔苏木婚礼

    阿鲁科尔沁旗部落是成吉思汗胞弟哈萨尔的后裔,1546年(明嘉靖25年),阿鲁科尔沁旗部落南下,来到今天赤峰地域的北部黑哈尔河、苏吉河、达拉尔河流域驻扎下来。“阿日奔”是数目十的意思,“苏木”是军事、生产组织,清朝成为一个行政区域的名称,阿鲁科尔沁旗归昭乌达盟管辖。阿日奔苏木的蒙古族是最古老的部落之一,从生活在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到科尔沁草原的千百年来,阿日奔苏木的蒙古族一直保持着古老的民俗,其中阿日奔苏木的婚礼习俗曾经记录在《十八哈达》一书中,可惜的是,这部记录民族民俗的书籍在“文革”中失传。尽管如此,这一古老的、堪称古代蒙古族部落民俗活化石的阿日奔苏木婚礼,经过世代相传仍旧大放异彩,并且坚持与时具进更加丰富多姿。阿日奔苏木蒙古族婚礼的民俗特色是,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长调、奔放的舞蹈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来表达勤劳、勇敢、智慧的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

 

  阿日奔苏木蒙古族成婚的原则是,提倡双方具有传统的婚姻关系,力求亲上加亲,以求的部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女嫁其异族,长自身势力;男娶异族,消除干戈。但是,男女双方必须是非氏族血缘关系的家族,以防止骨血倒流。成婚之前,女方要请喇嘛占卜,将女孩的佑忌、五行、九宫、宿命等进行算卦,看是否相刻。然后把结果告诉男方老者或亲友听取意见。家族众人同意后,请一位家庭成员齐全、人丁兴旺的“完美人”做媒人,媒人携带礼品去女方说媒。路上如果遇到挑空水桶的要原路返回,意思是忌讳“空手而归”,是不吉利的象征。如果经媒人相托双方都同意了儿女的婚事,就要订下“诺婚”的日期,“诺婚”就是正式同意把女儿嫁给男方的仪式。诺婚的程序是:男女双方的家长、媒妁、祝颂者七人在女方家举行“苏木波力格图”酒宴,苏木波力格图的“苏木”是箭的意思,波力格图是吉祥的意思。“苏木波力格图”意味着两家犹如射向同一方向的箭,心相同,世代友好下去。在定亲仪式上,男方要把骏马、哈达、美酒、糕点献给女方。之后,男方也要举行彩礼宴,宴席上,男方要把珠宝首饰、四季服装和牲畜送给女方,牲畜要全部备有牵绳,这叫“牵活礼”,寓意牵心牵情。当诵赞词的歌者唱完赞词和《婚礼歌》,定亲仪式也就结束了。 

  以上这些成亲的过程都是阿日奔苏木蒙古族婚礼的前奏,当双方把结婚的日期确定下来以后,隆重热烈的阿日奔苏木蒙古族婚礼就拉开了序幕。  婚礼的头一天,女方家要请客人举行“夜坐”的宴席,宴会上,宴席的桌上摆上吉祥的哈达和敬天地鬼神的两杯松格酒。男女分别坐在两旁,由主持人请歌。大家共唱《婚礼歌》,按照程序唱颂赞词。  婚礼歌中唱到:  银白色的羊群撒满山坡,  奔腾的骏马跑在原野。  无病身体健康,无忧心情开朗。  万业如意而成,凡事逢迎而顺。  人丁兴旺,五畜增长。  永远气运升腾,功名乘势远扬! 

  婚礼当日,新郎、伴郎等男方娶亲的马队来到新娘家,新郎要骑骏马腰佩箭,半路上要喝野餐酒,方显男儿英雄本色。迎亲队伍来到女方家前,四位平安使者提先报信,报信的使者先受到女方的盛情款待,并安排在专门搭建的帐篷里休息。新郎和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后,先要绕蒙古包一圈,下马进入蒙古包门的时候,四个嫂子辈分的女人堵住门口不让新郎进入。于是,出现了祝赞词说唱家对阵的热烈场面:  新郎的代表唱到:貂皮地毯长又长,铺在草地迎亲人。从成吉思汗那个年代起,娶亲的队伍就受到欢迎。尊敬的嫂子啊,你们为啥要拦门不让我们来娶亲?  新娘的代表唱到:成吉思汗的婚俗是让我们守住这道门,远方的客人啊,先把来历说清楚。说你们是狩猎却不带鹰,说你们是赶路的为啥要带弓箭?要是娶亲的啊,还不快献上哈达和美酒?  当新郎献出全羊的时候,女方两位嫂子说:亲家啊,这是什么羊?青年人看了吓一跳,老人看了心紧张!  新郎一方说:不知这肥硕的全羊,不是北方的游牧人;只有有福分的人,才能得到这么肥的羊。  总之,双方说客斗智对唱,直到女方满意为主,辩词的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掌故等,是娶亲过程中最富有文采的一幕。据记载,新娘门前拦门,王公三道门,台吉两道门,平民一道门。

  当新郎施过全羊礼并敬酒后,才让新郎和伴郎等迎亲队伍进屋。新郎进入蒙古包后,首先要向佛像和长辈敬礼叩首,女方家给新人送奶食品,紧接着,女方的婚礼宴席开始,歌手唱《婚礼四曲》祝辞,长辈们点唱《赏赐八曲》。在这个过程中,新郎的平安使者喝酒滋事,女方嫂子把帐篷弄倒,把滋事的使者赶出帐篷,把迎亲拉车的牛赶走,意思是新娘启程的时间快到了,你们赶紧准备上路。这个过程诙谐幽默,打闹中更显快乐和亲情。  新娘启程前的程序是:女方家给新郎换上全套的新装,男女双方互赠一枚箭;新郎把煮熟的羊颈骨上掰下羊裸骨,用绸缎包起来放进靴子,把羊颈骨赠送给新娘作为双方信物;在蒙古包外面的小桌子旁,喇嘛念经祈祷祝福;新娘蒙上盖头在新郎和伴郎的陪同下,上马绕蒙古包三圈,向亲人和出生地告别。要启程的时候,新娘家给客人一一献上起蹬酒,客人接过酒后,用大拇指和无名指把酒弹向天地祭天祭地,自斟酒后,在把酒洒在马的头尾,此时,颂词人唱到:尊敬的亲人啊,我们就要上马启程;尊敬的亲家啊,我们还会再相逢。当男方最后一位饮酒上马时,他把酒碗揣在怀里扬鞭而去,女方立即扬鞭急追,试图夺会酒碗,一场男女双方夺杯大战在回程的路上开始了。宽阔的草原上,奔马如飞,场面激烈壮观,这是马背民族特有的豪情,通过这个游戏过程,加快了回程的时间,也让新娘一时忘记了离别的思绪。在路上,新郎新娘还要对箭、对羊膝骨,以验证是不是自己要娶的人。在走到半路的时候,要把送亲的牛车的牛卸下来换上自家的牛,然后,新郎和伴郎策马先行回家报信。当迎亲队伍将至,全家人都要走出毡房迎接新人的到来,新郎和伴郎则要重新返回迎亲队伍陪同新娘。新娘到了新家的时候,要踏着新毡子和绵羊皮进入蒙古包,和新郎一起向念经的喇嘛和火神叩首礼拜,用圣洁的水洗手洗脸,用洗过的手接过新郎家的奶食品品尝。稍坐后,嫂子们重新为新娘梳头佩戴头饰,意味着已经从姑娘成为了媳妇。

  男方的家宴结束后,新郎的母亲把新毡做的锅交给儿媳妇,象征着从此成为了这个家庭的主妇。婆婆还要把长辈的辈分告诉新娘,因为再也不能直呼其名。  隆重的婚礼结束后,前来送亲的亲人就要返回了,一曲曲离别的歌涌上心头  新娘的父母唱到:马已备好了鞍,车又铺上了毡;石头压住了你的长袍,姑娘啊,这里就是你的家园。  亲友们唱到:江沐沦的水啊,在草潭上慢慢地流;那不是江沐沦的水,那是离别的眼泪伴着深情的歌声流。  新娘的母亲对亲家婆唱到:钢锭一块交给您,是钢是铁由着您;我们的姑娘交给您,享福受罪由着您。  送亲的亲友唱到:骑上我这雕花马,岩石压在这里了;骑上我这黑色的马,告别姑娘启程了。  喝完了上马酒,送亲的队伍扬鞭回程。  几天过后,新娘的家人来看望自己的姑娘,新郎家准备好宴席盛情款待亲家。至此,充满着人文精神和厚重文化以及浓郁的蒙古族风情的阿日奔苏木蒙古族婚礼结束。

  别样的风情,奇特的婚礼,保留着古代蒙古族部落的遗风;  繁复的程序,华美的赞词,传承着一个游牧民族久远的诗情。  在漫长的岁月里,阿日奔苏木蒙古族婚礼程序不仅在阿鲁科尔沁旗流传,也影响到其他蒙古族部落,同时,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发展。1985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赤峰市文化局和阿鲁科尔沁旗人民政府联合录制了阿日奔苏木蒙古族婚礼专题片,这部录像带被内蒙古博物馆收藏。  从阿日奔苏木蒙古族婚礼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蒙古族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从婚礼中触摸到古代蒙古族的伦理哲学和生存理念,蒙古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婚礼中都得到了体现。婚礼中各个程序的赞词,是蒙古族口头文学的精品,从中我们体味到了这个古老民族对自然、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美好前景的向往。婚礼中的每个程序都洋溢着浓烈的草原气息,蒙古包、勒勒车、骏马、长调、飘香的奶食品以及抢碗的赛马等,无一不在展示浓重的草原文化。因此,阿日奔苏木蒙古族婚礼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之无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