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文化> 热点新闻

“草原丝路”展在天津举办 讲述契丹文化

2015-11-16 18:08:47 | 来源: 滨海时报 | 作者: 范炳菲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这件八角形三彩砚是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头道营子乡出土的文物,砚台呈八角形,与底座对扣成盒形。”

辽 定窑摩羯形壶

辽 八角形三彩砚

辽 银质文房用具一套

“这件八角形三彩砚是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头道营子乡出土的文物,砚台呈八角形,与底座对扣成盒形。此砚为暖砚,北方冬日天气寒冷,为防止墨汁冰冻,底座可置炭火以保持温度。构思奇巧,集美观与实用于一体,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民族风格,也反映了契丹人不但尊崇并且模仿汉族士人的文化修养。”在讲解员的介绍下,观展人不时发出恍然大悟的赞叹声,这是昨日(10日)在天津博物馆开展的《“草原丝路”上的民族——契丹文物精华展》中的一幕。此次展览通过“美丽的传说”“草原帝国”等部分,展示出包括双马形金饰牌、契丹文铜印、白瓷单孔鸡冠壶、嵌宝石鎏金包银漆盒等142件(套)文物,展示了契丹民族在公元10世纪前后由兴起到逐渐发展壮大,直至纵横欧亚草原的过程。

器形变迁显民族交融迹象

“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琥珀璎珞是迄今所见的最大的琥珀饰件,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或民族像契丹人这样崇尚琥珀。”天津博物馆宣教部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展品大多是陈国公主、耶律羽之、吐尔基山三大辽墓的精美出土物,集中代表了契丹族的审美情趣、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墓葬制度等方方面面,而在一组不同造型的皮囊形壶又让观众感受到契丹族在与中原民族接触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皮囊型壶是模仿契丹人悬挂在马鞍上用以盛水、乳、酒等液体的皮囊容器而制作,这些陶瓷壶早起扁身单孔,器身有仿皮质品的针脚和接缝,而随着契丹民族由马背游牧生活向居室安定生活的转变,皮囊形壶底部有了圈足,可放在室内的桌上或地上,孔也变成了提梁,便于把持和倾倒壶内液体。“事实上,除了中原民族,契丹族还受到伊朗、罗马等民族的影响,契丹族在草原丝绸之路的恢复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俄罗斯及整个斯拉夫语世界中都用‘契丹’来称呼中国,由此可证契丹族在中西文化交流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工作人员介绍说。

多样活动助观众感受契丹文化

在此次展览中,辽代砚品西京澄泥砚,契丹国俗器物绿釉马蹬壶,以及反映辽代经济面貌的辽代钱币等26件(套)文物为天津博物馆馆藏珍品,也对展览内容进行了有益的补充。此外,展览期间,天津博物馆还推出系列活动帮助观众更深入地感受契丹文化。本月14日与28日,天津博物馆文博讲堂将推出两场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晓欣带来的学术讲座“辽朝历史漫谈”,带观众走进契丹,每周六的家庭日系列活动在未来三周也将推出系列体验活动,市民可免费报名参与。据了解,该展览将展至明年1月4日,展览期间,博物馆还将继续推出一系列配合展览的学术讲座及文化活动。(记者范炳菲 实习生 鲍方飞 摄影报道)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