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文化> 热点新闻

巧夺天工的草原古代科技

2015-11-05 11:33:53 | 来源: 草原文化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草原游牧民族的传统历法是以日月星辰及动植物的变化周期为依据的历法。草原游牧民族,诸如契丹人、女真人、党项人、蒙古人等,都有本民族的历法。

6597880106726635323.jpg


 蒙古文标注的石刻天文图


  在一幅阴山岩画上,星辰图案圈成“品”字,这是草原先民对天体的最初理解。
  草原游牧民族的传统历法是以日月星辰及动植物的变化周期为依据的历法。例如古代蒙古人每年11月举办敬天祭祀,为年终岁首。
  草原游牧民族,诸如契丹人、女真人、党项人、蒙古人等,都有本民族的历法。这些游牧民族建立王朝后,统治者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司天监、司天台等天文管理机构,不断完善天文律例与星象图鉴,以便制历授时,昭示天下。元代初建,西域的波斯人札马鲁丁就奉忽必烈诏示,主持天文台的工作。札马鲁丁主持编撰的全国地理图志《大元大一统志》,代表了我国古代测绘文化的最高水平。他还完成了全国彩色大地图《天下地理总图》。
  十二属相法是以十二种动物作为纪年方法,这也是游牧民族的传统历法。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与十二属相相辅相成,构成中华民族传统历法文化的经纬,这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相结合的智慧结晶。
  呼和浩特市五塔寺有一幅蒙古文标注的石刻天文图,为清朝雍正年间制作。图上刻有银河系统,标明了二十四节气,刻有南北极和赤道,夏至与冬至圈,天文气象一目了然,它代表了当时我国天文学的最高水平。它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标注的天文图。
  元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冶铸,忽必烈时代的冶铁量年产500多万公斤。元朝的冶铁技术十分先进,使用碎瓷与黏土作为冶炉建材,使耐火度明显加强,能生产一种高碳铁“镔铁”,以满足当时生产与军事的需要。
  在赤峰市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墓葬中,发掘出了一枚金耳环,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黄金饰物。匈奴金冠则是我国的文物重器,这都标志着我国古代黄金冶炼与制造的顶峰。
  古代中国的陶瓷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元朝的烧瓷技术,在继承以往工艺的基础上有了长足发展。当时,发达的物流使中东、中亚及南洋等地的颜料与中国本土的先进烧制技术相结合,产生出了“青花”、“釉里红”为代表的瓷器,使我国在瓷器装饰艺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辽代鲜卑人的墓葬中,发现了一种骨制的牙刷,牙刷的头部有两排8个植毛孔,做工精美,说明当时的人十分注重口腔卫生,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牙刷。
  明安图是中国古代杰出的蒙古族科学家。他少时入选清朝官学学习,毕业后留在钦天监研究天文历法,参加《律历渊源》的编撰工作。他用了30年的时间,撰写了《割圆密率捷法》一书,破解了当时世界数学界的若干难题。
  1280年,忽必烈令女真人探险家都实考察黄河源头。经过艰苦深入的实地考察,得出了黄河“河源在吐蕃朵甘思西部”的结论,从此人们大体知道了黄河之源的位置。
  元上都的建筑极具北方草原特色。时人郑彦昭在《上京行幸词》中描述:“宫草葱茸拂槛青,苑中麋鹿自和鸣。”元朝的建筑师们将人居建筑与生态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彰显了草原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建筑理念。(宝力格)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