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养,科尔沁蒙古人称牛、马、骆驼、绵羊、山羊为五畜,蒙古语为“塔本胡硕玛拉”。其中马、牛、骆驼为大畜,蒙古语为布达玛拉。绵羊和山羊为小畜,蒙古语为布格玛拉。同是一种牲畜,根据其性别、口齿、毛色、是否阉割等区别也有不同的称呼。
牛,通称为“乌呼尔”,犊称“图古勒”。二岁牛称“毕如”,公牛称“布哈”,键牛称“额日乌呼日”或直呼“乌呼尔”。乳牛称“兀捏” , 母牛(不生育的)称“素别”。
马,通称为“茂日”,驹称“文嘎”,扎驹称“额日文嘎”,牡驹称“伊很文嘎”。二岁驹称“达格”,三岁称“古嫩”,四岁称“杜嫩”。小骤马称“拜达斯”,小骗马称“兀热”,大骗马称“阿克塔”。大骤马称“姑”,儿马称“阿吉日嘎”。又因皮层毛色之不同也有各种专称。值得注意的是科尔沁蒙古人称牛马时,直接称其专称而不带“马”或“牛”等定语。如 xx 的铁青、 xx 的银合、 xx 的海骚 … … 等。这是中国北方古代游牧民族的传统。
骆驼,通称为“特莫”。因其性别、年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种驼叫“保尔”,骗驼叫“阿塔”,母驼叫“尹格”,四岁驼叫“敦吉”,三岁驼叫“官吉”,二岁驼叫“陶尔木”,一岁驼叫“保图克”。一般称呼一二岁驼羔时,加其性别在前,如额日保图克为母的一岁驼羔;伊很陶尔木为母的二岁驼羔。另外,根据每峰驼的口齿、驼峰的倒向、毛色、性别、怀孕与否、骗割与否,也有不同的叫法。
绵羊,通称为“合尼”,绵羊羔在科右地区称“呼日勃”,科左地区称“霍日嘎”。扎羔加称“额日”,母羔加称“伊很”。公羊称“忽察”,母羊称“额木合尼”,竭羊称“亦日格”。
山羊通称为“雅玛”,羔羊称在科右地区是“兀那格”,科左地区是“依希格”,二岁羊为“希都楞”,揭羊称“斯尔格”,母羊称“额木雅玛”,公羊称“乌呼纳”。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传统的牲畜标记依旧沿袭到如今的科尔沁地区。对各家各户的牲畜,除以颜色、口齿辨别以外,主要以剪耳标记和烙印来识别。他们使用的标记各不相同,就是同一名称的标记,其用户的同异而详细部位有不同的识别点。在五畜中,绵羊、山羊、牛、骆驼都要剪耳为标记。但马耳不做任何标记。剪耳做标记时,要选择天气暖和而无蚊蝇季节。大畜的仔畜当年做剪记,小畜的仔畜至二岁口时做剪记。每种牲畜一般只做一个标记。但在旗界相邻,草场相连的做两个以上标记,但在旗界相邻,草场相连的做两个以上标记,无特殊情况下不能做 3 个以上的耳记。烙印有大小之分,大烙印在骆驼和马身上用,小烙印用在羊和牛。印那个部位、有严格的传统规则。骆驼的左脸部及左右股部、胯部上烙印。忌在马的脸部烙印,亦忌烙在骆驼的右脸部。有的地方认为右边烙印就会导致牲畜的衰落,所以,无论什么牲畜右边都不烙印。在牛身上烙印的很少,有的地方烙在牛角上,没有角的牛,只能烙在后胯上。羊在头角上烙印,秃头羊就烙在耳朵上,若逢相邻旗间或村屯之间相同的烙印,主要依据其不同部位的印记来辨认。
科尔沁蒙古人有对牲畜去势的规矩。公马去势多在农历四月进行,最迟也不能超过四月下旬。去势称“齐木忽日”。而忌猴、马日去势。把公马抓来后,先将马绊子从马身上左右抛 3 次之后把马德倒。马头下垫毡子,这是尊重马头之意。科尔沁蒙古人很尊敬马头,平时也忌打马头,去势的马 7 天后抓回来溜一溜,使其出汗后再放。去势后的马 21 天之内不许抽打。
公牛二岁时去势,一般在小满前后进行。去势后,敷以食盐止血,并吐口沫,防止生蛆。去势后的牛在 14 天内不许抽打。割除的牛翠用牛奶煮吃,认为熟得越快牛愈合得愈快。羊羔去势也在小满前后进行。对牲畜的去势,称“扎萨胡”或“齐木忽日”,此日,也举行小型宴会。羊罕也用奶子煮着吃。给牲畜去势后七天内忌往外借出东西或出售牲畜。
科尔沁蒙古人出售牲畜时,十二属相的牲畜忌属日出售。如丑日忌售牛,未日忌售羊等,即将出售的牲畜,主人从其尾部拔几根毛,再从耳旁拔几根细毛涂抹其嘴边,招回其福份,蒙古语称“贺什格呼图克兀勒德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