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斯琴和外甥设计图纸
宽大的工作台,整齐的手绘图稿,遍地五颜六色的布料,一屋子精致剪裁、色泽亮丽的科尔沁民族服装服饰……8月25日,走进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斯琴高娃民族服装厂,田斯琴正在工作台旁全神贯注地盯着手中的图稿和桌上的布匹反复思量。她正为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大型音乐舞蹈诗《梦寻草原》剧组以及在通辽市扎鲁特旗拍摄的一部电影准备蒙古族服装服饰。
田斯琴是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科尔沁服饰的代表性传承人。她用她的一双智慧而灵动的巧手缝制出的一件件科尔沁服饰,犹如记录着蒙古民族文化发展的一颗颗“活化石”,既传承着古老的民族工艺,又透露出时尚的现代气息。看着这满屋子的布匹针线和一套套典雅秀丽、美轮美奂的科尔沁服装服饰,你就会好奇,田斯琴与蒙古民族传统手工刺绣有着多么深的情结。
师从母亲,对蒙古族传统手工刺绣情有独钟
说起田斯琴与传统手工刺绣之间的故事,那就不得不提起她的母亲——乌达巴。在田斯琴的记忆里,母亲对手工刺绣技艺有着近乎迷恋般的热爱。“从我四岁开始记事儿起,母亲绣花的场景就占据了我童年几乎所有的回忆。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母亲坐在我身边缝衣服、绣花、纳鞋底,就连平时做饭期间的一点短暂的间隙,她都要拿起针线缝上几针呢。”对田斯琴而言,大概是母亲那些充满了对刺绣和对子女的爱的细密的针脚为田斯琴编织出了最美最难忘的童年记忆。
有了母亲的熏陶,田斯琴从小就对刺绣特别感兴趣。听田斯琴徐徐讲起小时候那些与刺绣、缝纫之间的有爱温馨的小片段,记者的脑海中也跟着浮现出这样一帧画面:一个七八岁大的女孩,临窗而坐,女孩一手托着块花布,一手捏着细细的绣花针,一上一下,一前一后,缝得一丝不苟;柔和的阳光向窗里探出头,为女孩的侧影镀一层金;风乍起,花布在女孩手中起舞,可女孩却依然安静。有时,女孩的母亲也会出现在画面里,两人并肩而坐,或自顾自地缝着,或轻声地交流着。上了初中,异地求学,田斯琴的记忆里便少了母亲的许多身影。然而她对刺绣和缝纫的热情却是有增无减。“年纪大了些,便有了点刺绣的功底和手艺。当时在学校里穿的衣服、戴的手套、盖的被子几乎都是我自己缝的。那时候怕同学笑话,只能偷偷地背着人做针线活,做好的衣服穿戴出来,同学们都不相信是我自己做的,这给了我莫大的自信,让我有信心在这手工缝制设计民族服饰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白手起家,夫妻同心收获满满
高中毕业后,田斯琴便入了手工刺绣的行业。婚后,田斯琴一家三口和公婆挤在位于舍伯吐的一间只有30平米的土房里。那年女儿才四岁,原本平静的一天却因突降的意外搅得人仰马翻。“当时我和婆婆正在屋子里收拾东西,就听棚顶上不断有掉土的声音。我们俩一听情况不对,马上走到屋外,就在出门口的一瞬间,房子塌了!所幸没有人员伤亡,可屋子塌了一间,原本就狭窄的房间变得更加拥挤。没办法,我们让女儿和公婆睡在上屋,我和丈夫就在一进家门做饭烧柴的地方搭了个床睡……”时隔二十年,田斯琴依然记得,那时在舍伯吐为人做一条裤子仅仅要3块钱,可在通辽一打听,这价格就翻了三番还多。田斯琴夫妇经过慎重的考虑,决定来通辽创业。
夫妻俩带着仅有的600元钱来到通辽,准备吃苦,准备创业。要租房,还要吃穿过日子,两人精打细算过日子。“第一年来通辽打工,一年没开工资。到了年底去算账,老板说没钱,就给我们分了两吨煤。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活儿,结果只能守着这两吨煤过年。那场景回忆起来,现在都还不是个滋味儿……”
田斯琴说,那年过年后,夫妻俩的日子开始红火了起来。先是租了个门面做皮夹克,后来渐渐开始做民族服装,到了2002年两人有能力租起了一间200多平米的服装店,到了2005年就买下了一套商品房,直到现在,他们拥有了一间足有1500平米的民族服装厂。从30平米的土房,到1500平米的服装厂,夫妻二人同心协力,相互信任,相互扶持,走过了一路上的坎坷风雨,走过了那些不为人知的苦难艰辛。
传承技艺,将弘扬民族文化进行到底
在斯琴高娃民族服装厂,除了那些鲜艳夺目的五彩华衣,更令人惊异的,便要数那一柜子满满当当的奖杯证书了。2009年全市首届《民族团结杯》科尔沁民族服饰展演二等奖,2010年新加坡第八届世界音乐、服饰、舞蹈、乐器、武术艺术大赛金狮奖,2011年科区巾帼创业新锐奖,2013年第十届全国蒙古族服装服饰比赛传统服饰二等奖,2014年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传统服饰二等奖,同年全国八省区蒙古族传统服饰大赛“科尔沁部传统服饰设计”一等奖,2015年第三届八省区蒙古族传统服饰大赛团体二等奖,个人最佳传承三等奖……在这些奖状的背后,有的不仅仅是田斯琴个人及其团队智慧的结晶,更有他们为创新发展民族传统特色精品服饰、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所作出的不断的尝试和努力。
采访中,田斯琴略显忧虑地告诉记者,如今,从事缝纫行业的工人越来越少,这直接导致了我们蒙古民族优秀的刺绣工艺技巧濒临失传。她深感对科尔沁传统服饰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早自1988年她就开始着手创办服装设计、裁剪、制作培训班。这个培训班汇集了大量热衷民族服饰、服装的爱好者和传承人,他们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制作,为科尔沁服装服饰的传承与发扬进行大胆革新和智慧创造。
自从她成为科尔沁服饰的代表性传承人后,田斯琴更是自觉担当起了传承民族工艺的重任,积极履行传承义务。27年来,她本着随到随学,择优重点培养的原则,共向社会输出优秀学员近千人。现在这些学员已广泛分布在呼市、包头、海拉尔、通辽等地,并在当地开设了许多民族服饰店面或从事着相关工作。怀着对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敬畏与热爱之情,田斯琴在心中又重新勾画出一幅更加宏伟的蓝图:“如今蒙古族服装服饰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身份、时尚、品味的象征,喜欢民族服装服饰的人也越来越多。接下来我想创办一所蒙古族服装服饰学校,将我所掌握的民族工艺技术传授给更多人,同时也帮助更多的下岗、待业工人重新走上致富的道路。我一直坚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亲手做出自己本民族的服装服饰,那么这不仅是一个人的骄傲,更是一个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