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据了解,在内蒙古草原文化遗产日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期间,共有40多个小型单项节目、170多名传承人,全天不间断进行现场展演。
9月6日,草原文化遗产日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内蒙古展览馆隆重开幕。生活场景再现、活态展示、技艺传承、音乐舞蹈展演和非遗产品实物、图片、视听展览等形式,生动展示了我区10年来的非遗保护工作成果,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追寻记忆——非遗重点项目展览
呼和浩特展区:旧城古老的街道,行人穿梭。大盛魁商号里算盘噼啪声、伙计报数声、浓重的山西口音的打趣声构成商业文明的交响;崔铁炉铁匠铺里炉火正旺,铁锤规律的打铁声和师傅吆喝徒弟的声音构成繁忙生产的图景;麦香村生意正忙;王一贴店里传出的药香飘得很远……
呼和浩特展区隔壁,是包头展区,同样是古老的街景,却是另一种繁华。吴文昌茶汤的诱人茶香让观众坐了下来品上一碗茶。现场制作莜面技艺,展示的不仅仅技艺,更能让人现场品尝美食。而巴彦淖尔的农家院、兴安盟的茅草房营造技艺等等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以活态的展示形式,向观众诉说着一段段古老故事。
“这里展出的320多个非遗项目,记录着先人们的生活场景。如果你认真看,你会发现,这些非遗项目链接起来,能够呈现出从古到今的生活历史,构成了我们永远难忘的生活记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林格尔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段建军一边现场表演剪纸艺术一边说。

祖传臻品——非遗精品物件展
唐卡装裱技艺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许会英1967年出生,祖辈系原清宫造办处工匠。上世纪50年代,带着从外祖母、母亲处传承下来的唐卡装裱技艺,她到乌海市定居。2008年,创办韵悟斋文化传承店,专门从事唐卡手工装裱工艺及字画装裱产业,多年来先后裱制工艺唐卡近2000幅,她也因此在业内闻名。
草原文化遗产日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展出了部分老辈人装裱唐卡使用过的熨斗等工具。同时展出的还有清代刀工挫银轻骑马镫、四胡大师使用过的乐器、唐卡装裱技艺传承文物……100多件(套)非遗精品物件,无声地讲述着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历史。
“看着这些精美的非遗艺术品和已经老旧了的工具,心中特别感慨。那个时代,生产工具并不发达,但是并没有影响到先人们的创造力,他们用一种对艺术的敬畏精神,用心雕琢着每一部作品。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蒙古象棋雕刻传承人苏雅拉图说。

遥望茶路——万里茶道与内蒙古展
万里茶道兴盛于17世纪至20世纪初,全长1.3万公里,起点为中国福建武夷山,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延伸至蒙古国乌兰巴托和俄罗斯圣彼得堡、恰克图、新西伯利亚市等城市,是欧亚大陆重要的经济文化通道。
这是遥望茶路——万里茶道与内蒙古展上看到的文字说明。与这些说明相映衬的,是一组茶道黑白照片,详细记录着万里茶道的主要节点和驼工们的一路艰辛。再加上驼铃、茶具等实物,立体呈现了这条已经湮灭但不曾被遗忘的茶叶之路。
今年5月20日,我区已经确认万里茶道内蒙古段的召庙、寺院、客栈、驿站等34处重点文物遗址,开启了中俄蒙万里茶道申遗之路。
“看了展览感到十分震撼。也知道了内蒙古正在参与万里茶道申遗,预祝申遗成功!”来自安徽的一位观众听完讲解员的解说之后说道。这位女士多次来过内蒙古,也读过邓久刚写的长篇小说《大盛魁商号》,但是赶上万里茶道的展览还是第一次。“这次终于和概念中的茶叶之路对上号了。”她说。

衍生创新——非遗产品展销
内蒙古展览馆广场上搭建的10个大型蒙古包十分抢眼。30多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企业在现场销售非遗衍生品,推广传承人制成品和开发的非遗产品。
在查干伊德(奶食品)制作工艺展台前,观众听着销售人员的讲解:“这些奶食品的制作工艺来自元上都大汗宫廷,加工工艺十分完善讲究……”
在卓资山张润奎熏鸡、丰镇月饼、鸿茅药酒等等产品销售柜台前,也有很多观众流连忘返,纷纷解囊购买产品,不一会儿便大包小包地购买了一堆。
“非遗产品,那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它的技艺、配方都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我们消费得放心。而且,这些产品彰显的文化魅力是十分诱人的,花钱买文化,值!”观众们评价说。
鸿茅药酒的一名工作人员说,他们虽然销售的是产品,但是更深层次上是在做文化。“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之有效的方式,让非遗和市场对接,能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最终使非遗项目得以有效传承。”

保护历程——非遗摄影图片展
2005年,内蒙古设立了草原文化遗产日。10年来,我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通过160多幅图片得到了展示。
在内蒙古展览馆广场,几排银白色的图片展架前围了不少观众,有的人在一幅幅图片浏览,有的人在做笔记,有的则用手机、相机拍照。扎赉特服饰、蒙古族妇女头饰、查玛舞……生动的画面,记录、展示着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10年历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作为信息记录和保护的现代手段,不仅在信息传达上更直接、更真实,更具感染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在读图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保护方式,而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意义的阐述和历史真实性的见证与表达具有重要价值。”王世英说。
通过媒体宣传和口口相传,开幕式以后的几天时间里,观众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一些外地游客也慕名而来。“这些图片在展览馆室外,来的时候看一遍,再到展厅看实物和表演,印象会非常深刻。这次来内蒙古不虚此行了。”来自天津的曹福田先生说。

恒古史书——内蒙古岩画艺术展
在内蒙古展览馆二楼西侧展厅,恒古史书——内蒙古岩画展吸引了不少观众。30多块精心选取的内蒙古地区岩画原石,60多张拓片,展示了古代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宗教信仰、种族繁衍生息等内容。
走进展区的观众,在展览的“前言”前驻足,而后沿着图片墙仔细观看,最后又停留在岩画原石处,蹲下身子,认真地观看每一幅图画,有的人还伸出手,轻轻地抚摸感受着那些千年前的线条。
也难怪观众对岩画如此关注。前不久,中国岩画学会公布了中国岩画遗存地首批认证单位名单,内蒙古阴山岩刻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格尔敖包沟岩刻区、内蒙古阴山岩刻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默勒赫图沟岩刻区、内蒙古乌海市桌子山召烧沟凿磨岩画区名列其中。而此时,作为中国七大岩画宝库之一的阴山岩刻,已发现156个岩刻分布群,约5万余幅,总数居全国之首。
岩画创作年代可上溯到1万多年前,历经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西夏时期、蒙元时期、明清时期共10个阶段,作画民族之多和延续时间之长世所罕见。
“岩画,是内蒙古的宝贵遗产。在展览馆里看这些‘宝贝’,确实很幸运。”一名观众说。

多彩民韵——非遗音乐舞蹈展演
呼伦贝尔展区,十几名身穿绿色少数民族服装的非遗传承人跳起了达斡尔舞蹈《鲁日格勒》,原生态的舞蹈形式,让观众驻足下来。阿拉善展区又唱起了《江格尔赞》,博得观众的一阵阵掌声。在综合展示区的舞台上,正在表演好来宝、萨吾尔登舞、巴尔虎长调、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最初产生于内蒙古东部,后来流行于全区各地,音乐形式丰富多彩,曲调灵活多变。在艺术形式上,有以讲述为主的散文体,以演唱为主的韵文体,也有两者并用的。说唱的主要书目有《唐五传》《黄金史》等百余部。在叙述故事、表现战争和各种生活场景时,往往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等手法,极富艺术感染力。”通辽市一名乌力格尔传承人向观众介绍说。
据了解,在内蒙古草原文化遗产日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期间,共有40多个小型单项节目、170多名传承人,全天不间断进行现场展演。“草原音乐舞蹈是独具民族特色、最具草原风格的艺术形式,通过不断传承创新,已经逐渐走出内蒙古,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舞台。”现场讲解员介绍说。

匠心独运——传承人手工技艺展示
在草原文化遗产日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几乎每个展区都有一个特殊的展示项目——传承人手工技艺展示。这些传承人面前,常常围着一群观众。
剪纸、木刻版经文、银家泥塑、仿真微型工艺制作、蒙古象棋雕塑等等工艺,现场表演展示,再加上各个项目的背景介绍,让观众对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情况一目了然。
“在电视上见过捏泥人的,没想到现在见到真的了。”“买过骨雕饰品,没想到制作起来并不容易。”“内蒙古竟然保留着这么多传统手工艺。”观众们纷纷评价着。而传承人,则会向观众讲起这些工艺的古老传说。
在二楼展厅,很多通过微信报名参与互动的观众则一坐一上午,学习剪纸,跟着传承人学面塑,然后展示出自己做出的艺术品,虽不精致,但是能感觉到人们的开心与满足。
内蒙古展览馆馆长王世英说,在展览现场,共有160多名传承人展示手工技艺110多项。非遗保护的重要环节在于传承,通过这种形式的传承,更能激发大众对非遗保护的关注。(刘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