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生态> 焦点关注

甘南草原:从分散放牧到合作共赢

2015-08-25 09:40:04 | 来源: 新华网 | 作者: 王博 荣启涵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盛夏的甘南草原,傍晚天色仍然大亮。合作社打破了牧区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户分散经营的模式,由专人负责放牧、挤奶和管理,剩余劳力便可外出打工。

盛夏的甘南草原,傍晚天色仍然大亮。远处山坡上出现几片徐徐移动的“云彩”,黑压压地逼近。“牛群回来了”,七刀得站在草场边远远看着。

七刀得是位于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那吾乡的牧民。但与传统意义上的牧民不同的是,他的主要工作并不是放牧,而是负责兴盛奶牛养殖合作社的日常管理。

大群牦牛和犏雌牛缓缓集中到合作社边的草场上,几名藏族妇女提着铁桶,半蹲着、小心地开始挤奶。从傍晚到天擦黑,几百头牛的挤奶工作方告结束。

和七刀得一样,她们既是那吾乡的牧民,也是合作社的挤奶工。每天分四次将新鲜牛奶挤出,再送到合作社统一保存销售。

管理员、挤奶工、放牧员,这些新鲜的身份都是“合作社”这个新事物赋予的。合作社理事长德合拉告诉记者,大家同时还是合作社的持股人。

3年前,凭借那吾乡天然草场好、气候适宜、奶产量高的优势,在当地农牧部门的支持下,那吾乡多河行政村更知地自然村成立了多河兴盛奶牛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奶牛就是资本,以15头牛、1万元钱的“本金”,七刀得加入了合作社。

在分定草场、分散放牧的时期,即便是只有十几头牛,从放牧到挤奶再到鲜奶的卖出,七刀得一家人也必须全部出动,一年到头,收入也不过两三万元。

合作社打破了牧区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户分散经营的模式,由专人负责放牧、挤奶和管理,剩余劳力便可外出打工。

如今,全村18户125人已经全部加入了合作社,其中13人负责管理运作,其他牧民远赴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经商务工,不必再操心家中的奶牛。

德合拉说,如今合作社的存栏奶牛已从创社之初的80头发展到300余头,全年产奶量100多吨。“形成规模,就能和大企业谈合作”,德合拉告诉记者,合作社与当地知名的燎原乳业签订了常态化的收购协议,收购价为每斤3.5元。

牛奶不愁卖,七刀得家的收入第一年就达到了四五万元,“可比过去高多了。”

截至今年4月,合作市登记注册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有331家,所辖6乡4街道办实现全覆盖。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批发销售等多领域,一批类似兴盛的合作社,已与流通企业建立起稳定的产销关系。

合作市农牧局局长张锦龙认为,合作社的形式能够帮助牧民抵御雪灾、冻害等自然风险,同时将劳动力从低效率的牧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可以外出打工增加收益,实现合作共赢。同时,“合作社更易实现以草定畜,对草原生态保护也大有裨益。”

当地农牧部门对合作社的扶持激励正引导农牧民逐渐接受这种合作共赢的新形式。兴盛奶牛养殖合作社在饲料配方、技术咨询、疫病防治、现场奶质检验仪器配备等方面,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

就在去年,该合作社还争取到合作社扶持发展资金以及购牛补助50万元。加上草食畜牧业贷款等的落实,德合拉瞅准了牛奶在西藏拉萨等地冬季售价高的商机,打算继续扩大规模,在现有标准化牛舍、贮草棚、挤奶厅的基础上,新建大型冷藏室,实现夏藏冬售,提高收益。

新华网兰州8月24日电(记者王博 荣启涵)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