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八届草原文化节上演出的舞蹈《挤奶员舞》。
在第九届草原文化节上演出的话剧《小村总理》。
在第十届草原文化节闭幕式上演出的《蒙古汗廷音乐》。
把内蒙古故事讲得更加精彩
第八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多个“首次”体现了这届文化节的创新性。比如在电影展映活动中,确立了“让民族题材胶片电影进影院,让数字电影进社区、进工地、进校园”的思路,对于培育电影市场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在剧目节目展示展演上,首次引进了蒙古国国立马头琴乐团和奥地利茜茜公主艺术团参演,对草原文化节的国际化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
这届文化节更加注重精品理念。其中,舞蹈精品展演和书法展是内蒙古文化艺术长廊建设计划项目。舞蹈精品展演荟萃了60多年来自治区创作的舞蹈精品,被誉内蒙古舞蹈的“教科书”。全国书法名家内蒙古题材作品展,几乎囊括了中国当代的所有书法名家的墨迹。忽必烈的世界——中国元代艺术展的文物来自海内外20多个博物馆。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后,第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紧紧围绕这一思路,深刻切入草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命题,围绕把草原文化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和产业优势,推出了主题为“创新发展草原文化打造特色旅游基地”的草原文化主论坛和“草原文化与蒙医药的传承发展”“草原文化与特色旅游基地打造”两个分论坛,深入挖掘探讨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第十一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从集中探讨“草原文化和城市生活”的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到整体展现蒙古语诗歌发展历程的蒙古语诗歌朗诵会,再到相映成辉的草原丝绸之路文物精华展,全面展现民族文化魅力。与此同时,音乐剧《敖包相会》中报效祖国的大学生村官,二人台《万家灯火》中关爱邻里的下岗女工,话剧《惊蛰》里孝老爱亲的退休矿工……这些打动人心的角色来自生活,展现了各族群众追求梦想的不懈努力。参演剧目赴盟市巡演,民族电影到边远地区放映……更多的人民群众分享到这场文化盛宴,草原文化节真正成为了人民的节日。(记者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