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远祖是呼伦贝尔的居民
据中外史籍《蒙古秘史》《史籍》《多桑蒙古史》《黄金史纲》《旧唐书》记载,呼伦贝尔是蒙古族的发源地。成吉思汗一族的蒙古人的远祖乞颜及其他蒙古人的远祖捏古思,在远古时代就已迁到今呼伦贝尔的额尔古纳河南岸的森林中居住,以狩猎为生。成吉思汗的先祖在呼伦贝尔度过漫长的岁月,呼伦贝尔丰饶的动植物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他们得以不断发展壮大,人丁猛增。他们需要一个比狩猎经济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大约在八世纪中叶,为了适应由狩猎经济转向畜牧业经济的需要,成吉思汗的祖先乞颜·孛儿只斤氏族的首领孛儿帖赤那便带着自己的部落南迁到以腾汲思海(呼伦湖)为中心的呼伦贝尔草原,在这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然后又继续西迁,进入了蒙古高原的斡难河、土拉河、克鲁伦河发源地肯特山区,同生活在那里的突厥语族的各部落不断融合,加速了那里的蒙古化过程,为后来成吉思汗的兴起和统一蒙古草原奠定了重要基础。
蒙兀室韦部在肯特山区经过300余年与当地居民的融合,完成了由狩猎业转向畜牧业的历史进程。
公元12~13世纪,蒙古草原处在宋、辽、金、西夏和维吾尔及中亚细亚封建国家的包围之中,开始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蒙古草原上的众多部落,基本分为两群,即草原游牧部落和森林狩猎部落。游牧部落分布在蒙古草原从事游牧,兼事狩猎;狩猎部落分布在贝加尔湖一带山林地区,史籍称之为“林木中百姓”,主要从事狩猎生产,兼事畜牧。
当时,蒙古草原上各集团和部落之间常互相攻击,进行复仇和掠夺战争。当时,统治华北和东北地区的金国,先是对蒙古地区采取分化瓦解挑拨离间的政策,使之互相残杀,坐收渔利。后来当蒙古诸部落逐渐强大起来,至金世宗时,便采取了一种灭绝人种的政策,谓之“灭丁”。每三年进行一次专门剿杀超过车轮高的男人,掳走妇女和儿童,转卖为奴隶。并经常放火烧荒,破坏草场,蒙古草原处于一片战火之中。当时,呼伦贝尔各部落受“灭丁”之难最为深重,金国多次派大军到呼伦湖和伊敏河等地进行剿杀。蒙古草原上的牧人们渴望和平与安定,期望产生一个中心力量来领导蒙古草原走向统一。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伟大的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当时蒙古草原的时势创造了一个伟大的人物—成吉思汗,由他挑起了领导草原诸部实现安定与和平的重担,开创了一带天骄统一蒙古草原的伟大事业。
历史将成吉思汗推上了时代的舞台,他承担了这个历史重任。在度过了少年时代被追杀、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后,他的部族不断成长壮大起来,成为蒙古草原上一大重要的政治力量,他和他的部落以金戈铁马、战火硝烟的形式,不断进行统一蒙古草原的战争。
在这些战争中,1200年,贝尔湖畔的塔塔尔等五部激战、1201年的特尼河大战、1202年的阔亦田大战、1202年灭塔塔尔之战等。1202年,铁木真占领呼伦贝尔草原后,便把这里作为他的武库、粮仓、练兵场。每当年岁荒歉或军事不利,他便率部来呼伦贝尔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以图再战。使之成为其后铁木真同克烈部、乃蛮部作战的后方基地。几次重要的战役都是在呼伦贝尔境内进行的,这在《蒙古秘史》《史籍》《元史》等中外史籍中都有记载。当他在1203年合兰真沙陀之战被克烈部王汗战败仅剩19人时退回呼伦贝尔,在贝尔湖、呼伦湖畔修养士马,养精蓄锐。后来又在新左旗的罕达盖地区整军建制、增强了战斗力,1203年从呼伦湖畔出兵灭了克烈部王汗,1204年又在呼伦湖畔祭旗出征,消灭了最后的政敌乃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