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文化> 热点新闻

马兰花开 内蒙古保护建设利用草原纪事

2015-06-02 14:01:50 | 来源: 中国经济网 | 作者: 许浩成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内蒙古大草原上,牧人们尽情享受着蓝天碧水、绿地白云。

内蒙古大草原上,牧人们尽情享受着蓝天碧水、绿地白云。(陈力/摄)

进入5月,草原还未彻底返青,鄂托克草原上的马兰花已竞相绽放。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不仅把马兰花定为旗花,还于去年设立了马兰花文化节。内蒙古这片保护最好、面积最大的10万亩马兰花花海,目前已成为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摄影基地和中国西部摄影家创作基地。

而10多年前的这片草原一度赤地千里,以致某观光团一纸诉状把旅行社告上法庭,理由是涉嫌欺诈,把“草原游”变成了“沙漠游”。而今,内蒙古从东到西依次分布着温性草甸草原、温性典型草原和温性荒漠草原上,次第举办的杜鹃花节、金莲花节和马兰花节令人心花怒放。草原上的牧人也通过生产、生态、生活更高层次上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美丽与发展双赢。

合理保护草原的生态属性

“现在我家禁牧,使草场植被盖度、牧草高度明显上升,”牧民额尔敦巴图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充满自豪,“过去草场超载,我家17000多亩草场却养不了几百头牛羊,碰上沙尘暴更是昏天黑地。”

额尔敦巴图的家乡是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乌里雅斯太镇阿木古楞宝力格嘎查,毗邻浑善达克沙地,而浑善达克沙地距北京直线距离不到200公里。2000年前后,锡林郭勒盟的沙尘暴动辄遮天蔽日肆虐京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专程来此,指示“防沙止漠刻不容缓,生态屏障势在必建。”面对草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严峻形势,锡盟盟委、行署把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放在全盟各项工作首位,紧急启动实施“围封转移”战略,精心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建设项目。

“自古以来,草原就是广大牧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但是,经济属性之外,草原还具有生态属性,”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长郭健介绍,“草原植被的强大根系具有很好的防风固沙作用,有着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草原还是重要的碳汇资源、巨大的天然氧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8337’发展思路提出,要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占全区国土面积74%的大草原成为当之无愧的生态建设主战场。”

科学开发草原的经济属性

如何既保草原生态的“面子”,又保牧民收入的“里子”?内蒙古的答案是,发展建设型畜牧业,两道难题一起解,两篇文章一起做。

自治区最早的做法是对生态条件极其恶劣的草原进行补助,每年安排10亿元为牧民进行良种、棚圈和饲料基地补贴,使草原一边休养生息,一边为畜牧业出力。此后,终于迎来了草原的“带薪休假”——2011年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每年为自治区禁牧、草畜平衡下达各项奖励补贴资金共40多亿元。4年来,累计发放草原补助奖励资金161亿元,146万户农牧民从中受益。牧民额尔敦巴图实话实说,“有了草原生态奖励补助政策,我家一年能够获得补助11万元。生活有了保障,再也不会过度放牧牺牲草原了。”

阿鲁科尔沁草原上,集中连片的60万亩紫花苜蓿蔚为壮观。这块全国最大的优质牧草示范基地,成为内蒙古现代草业发展的生动缩影。自2012年起,自治区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用于促进苜蓿发展并列入财政预算,支持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去年全区苜蓿种植保有面积达到888万亩,基本形成了年产260万吨苜蓿的能力。

在锡盟,稳定扩大天然打草场面积,培育草业专业化组织,培育草业龙头企业和草产品品牌,助推草业成了当地的主导产业。在呼和浩特,和信园蒙草抗旱[5.63% 资金 研报]绿化股份有限公司做生态修复的运营商,驯化了蒙草植物160多种,应用生态建设的植物数量40多种,完成261个生态绿化项目。

内蒙古科学利用草原,做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2014年,全区牲畜存栏连续10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羊肉产量达到93万吨,均居全国首位。

努力激活草原的文化属性

“内蒙古草原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在国内外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推动草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大有可为。”蒙古族学者布和朝鲁认为,“自治区明确提出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切中要害。即使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旅游业也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

突出草原文化和原生态特色,带动景区内外一起升级。在鄂尔多斯[0.22% 资金 研报],每年入夏,鄂尔多斯婚礼文化旅游节在苏泊罕大草原隆重举行。草原上实景演绎《鄂尔多斯婚礼》,集婚礼与宴会、牧民与游客、实景与体验于一体,为游客带来了丰盛的草原文化大餐。如今,“鄂尔多斯婚礼”每年仅在鄂尔多斯市内各旅游景点演出就达1000余场次。保守估计,那场800年前的嫁娶,赚取了今人千万次的回眸、上亿元的“彩礼”。

草原是内蒙古各族儿女的精神家园。自治区从2004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草原文化节,通过草原文化主题论坛让人们重温“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诚信”的要义,通过优秀剧目展演、民族电影展映、原创草原歌曲演唱等文化活动让人们记住乡情。(经济日报记者 陈 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