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大漠望北京,茫茫的祁连山哟,送来黑河水长清,荒凉的戈壁滩啊,千万万棵树苗排成一行行……”一首《大漠情》不仅抒发了王建刚的思乡之情,也见证了他坚守荒漠戈壁8年,累计投资上亿元,实现造林植绿31万亩的奇迹。
中等身材、皮肤黝黑、行为低调……初见王建刚,很难想象这个符合草原汉子所有特征的中年男子,竟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风起额济纳,沙落北京城”,额济纳旗一度被认定为沙尘暴的起源地,靠苗木种植致富的王建刚决定去看一看,而额济纳旗留给他的印象是地广人稀、生态环境脆弱、风沙肆虐、干旱少雨。
额济纳旗位于内蒙古最西端,面积11.46万平方公里,仅有3万余人。早期的额济纳是水美草肥、胡杨成林的绿洲,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的破坏,这里的生态逐渐恶化。
“到环境最恶劣的地方植树才最有意义。”2015年8月,已过天命之年的王建刚放弃了北京安逸的生活,来到1500公里之外的额济纳旗,扎根在这片漫无边际的荒漠戈壁上,开始了他的戈壁绿洲梦。
当年,王建刚投入1300余万元,承包了额济纳旗东风镇52000余亩戈壁荒滩,开始种植耐干旱、耐盐碱的乡土树种——梭梭。“每一棵2米高的成年梭梭,能固沙10平方米。”王建刚说。
那段时间,王建刚白天顶着高温挖坑种树,晚上由于风沙大,不能搭帐篷,只能住在临时挖的地窝子里。
“地窝子可以抵御风沙,冬暖夏凉,但通风较差。”王建刚说,尽管环境艰苦,但他从未想过退缩,尤其听到被人称为骗子时,更是激发他了斗志。
为了延长种树时间和提高成活率,他发明了“平茬法”;为了节约水资源,他给戈壁滩铺上了地灌。从整苗造林到平茬造林,从开沟造林到打坑造林,王建刚一次次总结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戈壁滩种植梭梭树成林和发展当地沙产业的新路子。
王建刚还利用额济纳旗日照强、时间长的优势,采用光伏发电滴灌技术,在戈壁滩种植和养护梭梭树。
“不但节能节水,还改变了过去用柴油机抽水,水车拉水浇灌的模式,解决了水量不足、设备容易损坏等高成本问题。”王建刚说。
一个个挖坑、一棵棵栽苗、一坑坑浇灌……8年间,王建刚硬是在额济纳大地上演绎了一段“矢志造林八余载,誓为荒滩披绿装”的励志故事,曾经的不毛之地,逐渐披上了绿色,充满了生机。
为实现梭梭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王建刚把5万亩梭梭林全部嫁接了肉丛蓉,梭梭林摇身一变成了肉苁蓉种植基地。
“目前,已累计采集肉苁蓉种子700余公斤,产值达1400余万元,不但节约了大量资金,而且保留了额济纳肉苁蓉的优良品质。”王建刚说。
2021年,王建刚经营的中药材种植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入选第五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在王建刚看来,一辈子能在这茫茫的戈壁上,造出一片绿洲,是特别有意义的事。“虽然付出了精力和金钱,但我也收获了很多。在沙漠戈壁中造这一片林,享受这种福祉不仅是我,这是永恒的财富。”王建刚说。
“我想在有生之年,在戈壁沙漠造百万亩梭梭林,这样我这一辈子就活值了。”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王建刚在荒漠戈壁上绘画的绿色故事还在继续……(记者:张林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