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玲代表:加强乡土草种质资源育繁推建设

发布时间:2022-03-10 14:15:00丨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丨作者:刘艺琳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重视乡土草种质资源的繁育,力争建一片绿一片,提升草原生态修复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郭艳玲表示,草种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资源,是草原生态修复的基础支撑。重视乡土草种质资源的繁育,力争建一片绿一片,提升草原生态修复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郭艳玲(摄影:袁永红 )

“一方水土养一方草”,据调查,我国拥有野生植物资源近1万种,其中不少为我国独有种。郭艳玲表示,1987年至2020年,国家审定草品种604个,其中育成品种226个,野生栽培品种134个,地方品种62个,引进品种182个。在我国已登记审定的品种中,地方和野生栽培种占比超过30%,这些都是对现有种质资源进行简单评价筛选得到的,育成品种仅占审定草品种总数的37.1%。

郭艳玲说,乡土草种育繁推存在不少的瓶颈。如我国草品种的科研资金全部依靠政府投入,一般只能持续3-5年,缺乏长期性、稳定性;草种生产规模小、专业化和机械化程度低、单产低、质量差;草种基地建设不足,产种能力弱;野生乡土草种引种驯化扩繁重视程度不高等。

针对这些问题,郭艳玲代表带来了加强乡土草种质资源育繁推建设的建议。

区域化布局,建立国家生态公益型长期稳定的乡土草种质资源繁育基地。野生乡土草种是草原生态修复、防沙治沙及环境绿化的首选草种。加强不同地域适宜草原生态修复需求的乡土草种繁育,根据区域自然特性,选择适宜品种开展野生乡土草种引种驯化,科学划定草种生产适宜区域、区域布局、形成草种生产优势区,逐步形成草种质资源繁育基地,并保持10年左右的稳定性,从而保证生态修复乡土草种质资源的稳定供给,提升草原生态修复水平,实现草原生态的可持续恢复。

科学制定草种基地建设标准和补贴政策。采取认证+补贴的方式推进,改变一次性投资而无后续支持,造成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与产量的弊端,应向生态修复项目那样,持续支持几年。对市场化草种基地高标准、高投入、建设投入3000元/亩,每年草种繁育补贴300元/亩,时间为5-8年。对生态公益性草种繁育基地建设投入3000元/亩,辅育采收基地1000元/亩,每年草种繁育补贴300元/亩,时间5-10年。

建立国家购买生态草种育种权的机制与基金。对生态公益草种的品种产权进行国家购买,全社会使用。打破因品种产权转让而影响扩繁的壁垒。每个草品种30—50万元可购买,育种者可再进行选育研究,需求者使用也便捷。

建立生态草种保障性贮备机制。为调整草种生产使用的年度不均衡,保障种子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应建立草种调节储备库,设立草种储备专项资金,以保障生态建设需求。在草原面积比较大的地区,根据当地草原类型配置草种储备比例,根据每年草原修复面积储备相应比例的草种。

鼓励科研人员有序开展乡土草种质资源野生驯化与繁育。利用科技项目资金的支持,鼓励乡土草种质资源的野生驯化与繁育。出台激励政策,引导草学方面的专家带领青年成立创新草种业团队,对长期深入田间地头的科研人员给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奖励基金等方面的激励,为创新团队注入动力与活力,实现草种业的振兴。

提高草种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机械化是优良草种生产实现规模化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劳动力红利时代的逐渐退潮,农业机械化便成为大农业发展的最强动力。一颗小小的草种关系到一片草原,关系到一杯奶,也直接关联着农牧民的钱袋子,而草种生产又具有品种繁多、带芒具刺、成熟期不一致等特异性,种子收获与处理不易,人工收获效率低成本高,建议从国家层面鼓励从事牧业机械的研究单位,为草种业的发展,研发出适合不同草种的收获及种子处理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