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通辽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松辽平原西端,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素有“内蒙古粮仓”“黄牛之乡”等美誉。近年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对东部盟市的发展要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持续推动稳粮增收作为头等大事和战略性工作来抓,加快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步伐,为国家提供更为稳定、更加安全、更多绿色的农畜产品供应。
坚决扛起重大政治责任 千方百计保障粮食安全
2021年11月,一场突破多个历史极值的罕见暴雪席卷科尔沁大地。千里沃野平畴丰收后的秋粮被积雪覆盖,成了令人担忧悬心的“地趴粮”。通辽市是全国23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地级市之一。这样的“体量”,一旦雪后升温导致粮食发生霉变,其后果不堪设想。
一场“粮食保卫战”在全市打响!
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要求,把保粮减损作为最紧要救灾任务,第一时间部署抗雪应急救灾工作,各地紧急发布“安全储粮倡议书”,粮食收购加工企业全面开仓收粮,金融机构紧急启动粮食企业信贷资金支付绿色通道,专家组来到农牧户家指导科学储粮,广大农户倒粮自救……万众一心,多方联动,全员战雪抗灾,终于确保了“内蒙古粮仓”不受侵害。
这是通辽坚定不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缩影”。
多年来,通辽市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逐级下达粮食面积、产量指标,确保粮食面积只增不减、产量稳中有升。2021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2194万亩、同比增长2.3%,其中粮播面积1936万亩、同比增长4.54%,完成自治区任务的104.5%。
通辽是严重缺水城市。为破解水粮矛盾,通辽市突出“以水定产”原则,把农业高效节水工程作为战略性工作持续推进,年内新增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16.19万亩,达到585万亩,建成全区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效果最好的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区。同时,同步推行水肥一体化,严格实行农业用水配额、阶梯水价制度。2020年,农业灌溉用水比“十二五”末减少3.1亿立方米,粮食产量增加18亿斤,实现节水增粮“双赢”。
以产业壮大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全市坚持发展“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以发展玉米生物产业为重点,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目前,全市已培育26户深加工企业、13条深加工产业链,规模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实现产值近120亿元,形成了醇、酸、糖、胶、药等13大类200多种产品,其中小品种氨基酸产能占到全世界40%,全市年深加工玉米超过350万吨。
加快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步伐
通辽天蓝、水清、地净,直线距离800公里范围内覆盖300万以上人口城市14个,交通货运可直达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大连、长春等大中型城市。近年来,通辽立足自身生态、区位优势,围绕绿色兴农、科技强农、品牌富农,全力推动农牧业向优质高效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冬日的清晨,位于科左后旗的伊胡塔牛市一排排牛棚前熙熙攘攘,哞声起伏。入口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买家和“黄牛经纪人”,只待十点开市铃声一响,大家便争先恐后冲向牛棚快速挑选下单。据悉,科左后旗伊胡塔牛市年交易牛头数超50万头,年交易额超50亿元。
肉牛产业是通辽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之一,现已形成良种繁育、饲草料供应、线上线下交易、金融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模式。通过推行电子交易、直播平台交易、活牛交易市场交易等多元化交易方式,全市7个大型肉牛交易市场年交易活牛150万头以上,交易额超过200亿元。不久前,通辽国家级科尔沁肉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成功获批。
通辽市不断提升农畜产品供给能力,坚持增牛稳羊扩猪禽发展思路,加快畜牧业迭代升级。同时,加快奶业振兴步伐,2021年,通辽市开工建设7个万头奶牛场,全面启动86处中小型奶牛养殖场升级改造项目,5个旗县奶食品加工标准化改造试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今年,全市牛奶产量达23.39万吨,同比增长41.15%。
为进一步优化、稳定、提升农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通辽市加快推动农牧产业向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迈进。
主推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标准,农作物标准化面积达到1372万亩。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将320家生产主体纳入试行范围,累计开具合格证4600张,带证上市农产品6500吨以上。实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生产基地创建工程,“红干椒”和“黄玉米”申报为自治区农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示范应用项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中心(通辽)创建成功。
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管理,2021年新增绿色食品企业15家,产品20个,产量4.48万吨、年增幅达6%以上,全市“两品”用标企业达到99家、产品204个、产量77.63万吨。“扎鲁特草原羊”成功申报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市农产品地理标志达到5个。“通辽黄玉米”“科尔沁牛”入选全国百强区域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分别达到302亿元和230亿元,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产品。
创新驱动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通辽市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扬长避短、培优增效,为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动力保障。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通辽市突出抓好农牧业种子工程,经过多年努力,自主研发推广了45个玉米品种,最新研制的玉米新品种TK601亩产达到1128公斤。围绕玉米良种化建设玉米试验示范区23个,引进推广籽粒直收等新技术100余项,创新示范区玉米单产创全市最高单产纪录和东北地区玉米粒收高产记录。
建成国家级肉牛种源基地,培育出中国西门塔尔牛,年产肉牛冻精290万支,供应全国20多个省(区、市)。围绕肉牛良种化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校合作,推广活体采卵、体外授精、胚胎移植等现代育种技术,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试管牛”工厂化批量生产。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畜禽良种化率分别达到98%和96%。
全面启动“高产优质绿色玉米杂交种选育及高效节水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科尔沁肉牛新品种选育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等项目,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10余家玉米科研团队合作,开展玉米品种、产量、管理等30余项试验攻关。
推进农牧业生产全程机械化,预计年内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00万千瓦,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以上,畜牧业机械化率达到44%以上。全年完成机耕作业2015万亩、同比增长16%,机械精量播种1980万亩、同比增长15.9%,示范推广玉米籽粒直收15万亩,玉米产业全程机械化“最后一公里”实现突破。
同时,通辽市多管齐下打出政策“组合拳”,补齐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链条。
坚持金融创新,2020年,全市涉农贷款余额514.27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为185.50亿元,同比增加26.91亿元,增长16.97%。特别是金融支持牛产业发展方面,全市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金融支持牛产业发展链条,2020年,全市累计评定信用村856个,开发、投放肉牛金融信贷产品27种,累计投放肉牛贷款83.71亿元,新增55.57亿元,牛产业贷款余额达到106.18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幅翻一番。
通辽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肉牛保险试点工作,两年内累计投入9432.4万元,累计投保肉牛32万头,为养殖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300万元。还成立了国内首家肉牛产业专业化金融服务机构——中国银行通辽肉牛产业金融服务中心,为进一步推动农业领域金融创新,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农牧业发展力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通辽讲大局、担使命,将继续自觉肩负起、履行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聚焦全过程各环节抓好粮食生产,高质量推进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守好责任田、扎牢粮袋子、织密防护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许媛媛,原标题:千里平畴 不负“粮仓”——通辽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高质量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