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推动农牧业大市向农牧业强市转变

发布时间:2021-12-01 14:25:00丨来源:内蒙古日报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近年来,通辽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有关“三农”工作的会议精神,高位统筹、全盘谋划、创新探索、务实进取,不断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培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农牧业大市向农牧业强市转变,在率先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奋力前行,一路凯歌。

通辽市地处世界三大玉米黄金带和肉牛养殖黄金带,资源丰富,有优质黑土地2100多万亩,有富饶的草原以及林下牧场资源。盛产玉米、小米、荞麦、甘薯、红干椒等农作物,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区之首,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全国23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地级市之一,素有“内蒙古粮仓”“中国草原肉牛之都”“中国红干椒之都”等美誉。该市始终坚持调结构、促转型,稳步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向着国家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目标大跨步前进。

稳字当头 农牧业生产迈向新台阶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辽市立足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大力发展新兴农业。在保持全市粮食面积只增不减、粮食单产稳中有升的同时,坚持调优结构、调精品种,促进红干椒、林果、蔬菜等优势产业和杂粮、向日葵、中(蒙)药材、甘薯、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结构逐步调优、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今年,全市春播总面积2303.61万亩,同比增加160.43万亩,形成了以玉米产业为主导,杂粮、中(蒙)药材、红干椒、葵花、生态林业等若干产业竞相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畜牧业生产蓬勃发展。坚持增牛、稳羊、扩猪禽发展思路,通辽市现代畜牧业发展劲头十足。据行业部门统计,目前全市牲畜存栏1151.22万头只,同比增长10.25%;牲畜出栏612.54万头只,同比增长5.17%。以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等“八大体系”建设为抓手,牛存栏达到331.19万头、出栏75.93万头,同比分别增长20.33%和6.78%。依托金锣、牧原、六合等大型生猪养殖场,生猪存栏达到197.69万口、出栏219.56万口,同比分别增长6.52%和7.57%。重点建设标准化规模育肥羊基地,肉羊存栏达到609.6万只,同比增长7.09%。

农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全市粮食总产量常年保持在170亿斤以上,肉类总产量保持在50万吨以上,稳居全区首位。通过实施稳产保供等一系列措施,预计今年年末,全市粮食总产将突破227亿斤,肉、蛋、奶等农副产品产量均较往年有大幅度提升。通辽力量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中持续发力。

科技为要 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通辽市坚持把发展农牧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牧业机械化、智能化,人才专业化、多能化,给农牧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深入实施现代种业创新。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牧业科学的“芯片”,是一个地区农牧业发展的命脉。通辽市以“科技兴蒙”行动为契机,加快推进玉米、肉牛两大主导产业育种进程,将“命门”牢牢掌握在手中。全面启动了“高产优质绿色玉米杂交种选育及高效节水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科尔沁肉牛新品种选育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等项目。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10余家玉米科研团队合作,开展玉米品种、产量、管理等30余项试验攻关。增强良繁体系服务能力,改造升级冷配站点,推动设施设备更新,优化冻精区域规划布局和选种选配方案,实现牛冷配全覆盖。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玉米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畜禽良种化率达96%以上,改良效果逐年提升。

不断推进科技示范推广。农牧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是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辽市紧跟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编印了《通辽市“十四五”期间农牧业主推技术汇编》《2021年玉米栽培技术手册》《数说通辽农牧业》等技术手册,涵盖种植业、畜牧业、农牧业机械化等30余项适合通辽本地的主推技术模式。全市围绕玉米、肉牛、红干椒、肉羊、药材等主导特色产业,持续推进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遴选主推技术10余项,培育特聘农技骨干近40名;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培训3913场次,培训农牧民超45万人次,农技人员超4500余人,线上课程浏览人数达到2270万人次。大力推广绿色节本提质增效技术,集成应用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今年,全市共推广以浅埋滴灌为主的水肥一体化技术面积600万亩,技术示范成果凸显。

持续强化农机装备水平。为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水平,节约生产成本,通辽市严格落实惠农政策,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推进农牧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00万千瓦,农机服务组织713个,农机户18.3万户,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以上,畜牧业机械化率达到44%以上。投入部署高空测报灯11套,性诱捕器4800余台套,大型防控设备75台套,防控重大病虫害,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特字为先 产业融合激发新活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活力在哪里?通辽市的决策者们把目光锁定在农牧业品牌化特色化发展上,通过提升品牌价值、推动融合发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增强农牧业经济发展新活力,“通辽黄玉米”“科尔沁牛”“开鲁红干椒”“库伦荞麦”等一大批绿色农畜产品享誉全国。如何擦亮通辽市特色主导产业的金字招牌,蹚出一条以三产融合带动经济发展的“通辽路子”?通辽市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给出了答案。

坚持探索标准化体系建设之路。以标准化体系推进质量兴农,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是通辽市农牧业品牌做大做强的核心要义。按照自治区“无标制标、有标提标”的要求,全市已建成玉米、肉牛、红干椒等16个农牧业产业标准体系。依托高效节水工程,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1300万亩以上,标准化技术覆盖率达67%,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深入推动畜牧业标准化饲养,推动畜牧业生产标准化基地建设,按标生产牲畜500万头只。积极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已申报2个国家级示范场。

坚持探索区域品牌价值提升之路。近年来,通辽市不断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促进品牌建设由“小、杂、多”向“大、精、深”转变。目前,该市绿色、有机农产品用标企业84家、产品18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达到5个。“科尔沁牛”“通辽黄玉米”品牌价值在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榜分别排名第20位和39位。今年,“通辽黄玉米”“科尔沁牛”“开鲁红干椒”“库伦荞麦”品牌价值分别达到305.1亿元、261.8亿元、19.64亿元、11.29亿元,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位居全区前列。全市4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内蒙古农牧业区域公用品牌目录,9家企业入选内蒙古农牧业产品品牌目录,5家企业入选内蒙古农牧业企业品牌目录。“科尔沁”区域公用品牌已搭建起农畜、林果、文旅等5大类28小类品牌产品体系,预计到2025年,将带动全市绿色农畜产品溢价增值20%以上。通辽品牌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坚持探索产业深化融合之路。产业融合发展是破解“三农”发展难题、补齐农牧业现代化短板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通辽市全力打造以攀升价值链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千亿级绿色农畜产品产业集群,形成了全牛产品开发利用、玉米全株深度转化的产业体系,推动精深加工向食品级、药品级高端终端产品延伸。今年,开鲁玉王生物科技公司、奈曼牧原农牧公司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99家,带动农牧户35万户以上,年产值达到203.5亿元。科尔沁牛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成功获批,科左中旗科尔沁肉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开鲁红干椒自治区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正在加快创建。科尔沁区育新镇、开鲁东风镇、开鲁建华镇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坚持探索经营体系多元发展之路。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农牧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是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生力军。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全市通过旗县市区审核认定发证的家庭农牧场累计达到2920家。在农牧部门登记备案的专业合作社达到7661家,社员14万人,带动农牧户18.07万户。农牧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2515家,成为带动小农牧户融入农牧业现代化大生产的桥梁纽带。全市立足打造首都中央厨房,规划建设科尔沁绿色食品创新产业园,围绕肉制品、乳制品、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等产业,积极培育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在服务国内大循环中实现自身新发展。21家新型经营主体成功申报2021年鲜活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项目,谷润肉业、澳丰粮油、蒙鑫羊业成功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第八批)认定名单,打造国家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美好愿景正在实现。

绿色为底 田畴沃野托起新希望

绿色是农牧业的底色,是发展高质量农牧业的优势,是承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希望。通辽市作为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坚持绿色兴农兴牧,走好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对全市、全区乃至全国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科学耕作合理施肥、专业植保农药减量、科学灌溉有效节水……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通辽市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完成了由粗放、分散、消耗资源向集约、绿色、生态环保的华丽转身,让人充分感受到全市农牧业强劲跳动的绿色发展脉搏。

高标准农田建设见实效。全市把发展农业节水作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自2018年起,全面实施了以农业节水为主要内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3年累计建成以浅埋滴灌为主要技术的高标准农田590万亩,农业生产实现年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亿斤以上,节约农业灌溉用水6亿立方米以上,有效缓解了“水粮矛盾”,探索出一条生态脆弱地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目前,全市有82个苏木乡镇、1526个嘎查村、83.5万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受益,人均增收达到1000元以上。

“四控”绿色生产措施促转型。全面启动实施了“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行动,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广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主要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2%以上。推广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生物防治等技术,累计发放植保高效喷头4.7万套,释放赤眼蜂防控玉米螟面积达到83万亩。大力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浅埋滴灌等技术,科学节水增收。通过推广无膜浅埋滴灌、强制使用新国标地膜、加大捡拾力度等措施,当季农用地膜收回率达到80%以上。开鲁县被确定为全国6个农膜回收区域补偿制度试点县之一。

农牧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突破。发展循环经济是现代农牧业的重要标志,通辽市着力在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上下功夫、求突破,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依托国家和自治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已达到81%,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6%。以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为主攻方向,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文:郭洪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