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国情合地情的草种越来越多了”

发布时间:2021-03-01 17:00:28丨来源:内蒙古日报丨作者:皇甫秀玲丨责任编辑:赵明霞

目前,“蒙草”已陆续完成生态修复模式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重点在民族种业创新发展和生态修复领域细分市场深耕细作,未来将用生态数据智慧和生命共同体思维做大做强民族草种业。

春节前,记者走进“蒙草”草原乡土植物馆,却见花海遍地,草木葱茏,一派生机盎然景象。花草丛中,呈现着内蒙古各地生态修复后的微缩景观,让人领略跨越千里的绿色生态美景。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召明介绍说,“蒙草”的生态修复,不是看似简单的种植花草,让环境变绿变美,而是要对当地的土壤结构、退化状态、原生物种、局地气候、降雨量、肥力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再选育原生性的野花、野草等乡土植物,依据草原生态研究数据进行修复改善,甚至要引入蚯蚓、蜜蜂、菌群等,恢复完整的生物链条,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共同体。

蒙草种业中心

经过多年实践积淀,迄今为止,“蒙草”建成了具备国际水平的特色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小草诺亚方舟)、种质资源“育繁推”一体化应用体系,涵盖生态修复用种、饲草品种、中草药品种等特色乡土植物种质资源的采集、收储、研究、驯化、实践运用、物种保护、生态建设诸多功能。以草为基础的生态修复工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土整治、城镇绿化、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多个领域。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蒙草人锲而不舍地践行着绿色使命,专注一粒种子一株草。”谈及有农业“芯片”之称的草种业发展,王召明激情满怀。

2014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蒙草”时殷殷嘱托:实现绿色发展关键要有平台、技术、手段,绿化只搞“奇花异草”不可持续,盲目引进也不一定适应,要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绿化之路。

为了走好这条“绿化之路”,7年来,蒙草人依托“乡土植物种质资源体系”及“大数据技术”,努力做精草种业、完善产学研、抓好育繁推,着力解决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规划治理,尽心竭力描摹着内蒙古靓丽生态底色。

为了给每一块荒地找到最适宜的种子,蒙草人踏遍了内蒙古、陕西、西藏、青海、甘肃等地的重要生态区,收集全国植物种质资源图文数据信息6.2万条;采集有地理标记的植物标本10万份,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样本140万份,实物储存的乡土植物种质资源1.2万余份;引种驯化乡土植物200余种;此外,还创新研发出几十种草混合配制而成的生态包,用于播绿草原、治理荒漠、修复矿山、改造废弃地等,确保了北疆生态修复有种子可用、有植物适用。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如指路明灯鼓舞照亮着“蒙草”前行的脚步,7年来,“蒙草”矢志不渝地坚守生态修复信念,奋发图强,精准修复被损草原、荒漠、矿山、城郊废弃地3000余万亩,从敕勒川草原到乌拉盖草原、科尔沁沙地,从阿拉善荒漠、巴彦淖尔盐碱地到乌海废弃矿山、白泉山荒山,这些昔日“荒凉、破损”之地披上了绿装。值得一提的是,生态修复后的敕勒川草原,植物从当初的20余种恢复到了50多种,干草产量、年固碳量、年释氧量等关键监测数据总体提高近12倍。

王召明说:“我国虽然是植物大国,却不是乡土种业强国。用于生态修复和农牧业应用的‘适地适生’种质资源依然匮乏,尽快研发出一批特色农作物种子、乡土草种、优质牧草草种,建立民族草种业体系,迫在眉睫。有了顺国情合地情的特色品种,就不会再被国外品种‘卡脖子’了。”

目前,“蒙草”已陆续完成生态修复模式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重点在民族种业创新发展和生态修复领域细分市场深耕细作,未来将用生态数据智慧和生命共同体思维做大做强民族草种业。用“专注一粒种子一株草”的韧劲儿,不遗余力践行好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准备将关于建立国家特色种业种质资源库的提案带到北京。”王召明信心满怀地说。

(作者:皇甫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