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推动绿色农畜产品产业优质高效转型

发布时间:2021-02-08 10:42:51丨来源:学习强国丨作者:包乌云 刘安琪 孙欣 美娜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全株开发、“吃干榨尽”,让一穗玉米有了全新的价值;而一头牛则“牵”出了从牧场到餐桌的绿色生态全产业链条。

内蒙古通辽市坚持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科技促农,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全力推进玉米全株开发、肉牛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推动绿色农畜产品产业优质高效转型,为通辽市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科尔沁牛业希伯花万头牛养殖基地(来源:科左中旗委宣传部)

现代农业观光驿站(来源:科左中旗委宣传部)

中国共产党通辽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转型升级,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绿色农畜产品产业优质高效转型,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提质。

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从事玉米深加工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常年收购科尔沁区当地玉米作为其深加工原材料,年收购量在180万吨,收购额30亿元以上。同时,公司还为种植大户开设绿色通道,快进、快卸、快出,不压车,最大程度上让利农民。公司办公室主任刘莹介绍,公司年加工处理玉米180万吨,生产味精50万吨,各种氨基酸产品26万吨、副产品36万吨、生产生物复合肥40万吨,年产值70亿元,产品主要面向全国,辐射全球。

玉米深加工企业以玉米为原材料生产出来的复合肥(摄影:孙欣)

科尔沁区通过创新发展思路,依托玉米原料基础优势,把做大、做强玉米深加工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驱动力,通过延伸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实现了玉米生物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工产品有谷氨酸钠、各类氨基酸、玉米胚芽油等20多个品种,加工原料从以玉米粒为主扩大到玉米芯、秸秆综合利用,以生物发酵为主线,横向拓展饲料级、食品级、医药级氨基酸产品线,纵向延深玉米胚芽油、秸秆生物发电、废液废料生产饲料添加剂和肥料,实现了对玉米原料的“吃干榨尽”和循环高效利用。

全株开发、“吃干榨尽”,让一穗玉米有了全新的价值;而一头牛则“牵”出了从牧场到餐桌的绿色生态全产业链条。

库伦旗伊赛肉牛产业园里的肉牛(来源:库伦旗融媒体中心)

在库伦旗伊赛肉牛产业园规范标准的牛舍内,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伊赛肉牛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立兵告诉记者,肉牛从采购、饲养到屠宰、加工,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精准分割后经过排酸做成高档的牛肉,再经过冷库,通过冷链配送,送达到各个营销网点。

肉牛产业成为带动农民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源:库伦旗融媒体中心)

不仅如此,为了使牛舍粪水变废为宝,实现生态环保养殖,伊赛肉牛产业园还采用先进的分解、发酵结合技术,将粪污资源进行土地还田利用。目前,库伦旗伊赛肉牛产业园已逐步建设形成“饲草料加工+肉牛养殖+屠宰冷链+有机肥生产还田”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完整循环。“未来几年,将打造成规模15万头的库伦旗牛产业园,实现‘一园带十业百村千户万人’的发展目标,使牛产业真正成为带动库伦旗农民朋友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刘立兵说。

由一产独大到精深加工跨越、由传统产业向产业集群跨越……在推动农牧业向优质高效转型的道路上,通辽市步履铿锵,继续描绘农牧业绿色生态、高质高效的美好图景。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作为农牧业大市的通辽市,将坚持绿色化、高端化、集群化主攻方向,发挥天蓝、土净、水清的原生态优势,借势“蒙字标”、打好“绿色牌”,以打造国家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为统领,建设世界级小品种氨基酸生产基地、全国原料药生产基地、国家级冷凉地区无公害水果蔬菜生产基地和优质乳肉供应基地。继续推进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内新建20万亩,分批对现有600万亩一般管灌农田进行改造提升,对剩余60万亩盐碱地进行治理改良。推进玉米全株开发、肉牛全身利用,加快产品结构向食品级、药品级高端终端延伸,全力抓好伊利、蒙牛、“认养一头牛”三个乳业关键项目,打造红干椒、荞麦、甘薯、杂粮、果蔬、药材等一批特色产业带、产业园,培育高端食品制造,完善农畜产品智慧仓储、冷链物流体系。实施全域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策划和宣介,组织推进优质农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广线上电商与线下实体店、体验店、展示店一体化营销模式,扩大高品质农畜产品供给,提高农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作者:包乌云、刘安琪、孙欣、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