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北部边疆,东西长约2400公里,南北最大跨度1700多公里,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历史在这里遗留下大量的古遗址、古墓葬和古岩画。2012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内蒙古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1099处,而目前文博从业人员总共只有2600多人。在这样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如何充分利用群众基础,有效发挥科技力量,把长城等田野文物保护好?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和地方政府通过组建马背文物(长城)保护队、驼峰(长城)文物保护队,配发文物安全巡查无人机的方式,让文物保护队员一手抓传统、一手抓科技,及时准确地包围起不法分子,最终把文物安全牢牢地抓在手里。
马背驼峰 矫健身影保护家乡遗产
锡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代表了内蒙古两种典型的地域特色。
锡林郭勒盟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17.96万平方公里,占全盟总面积的89.85%。“三普”数据显示,全盟有不可移动文物114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65处。辽阔的草原养育了一个又一个出色的骑手,更培养了他们对家乡文化遗产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2011年,由文物部门指导、农牧民直接参与的马背文物(长城)保护队诞生了。
这是一支志愿服务性质的基层文物保护队伍。加入马背文物(长城)保护队的,是一群责任心强、素质较高、有文物保护意识的农牧民,对他们来说,很多古墓葬、古遗址就在自家草场内,熟门熟路,实施保护十分方便,即使一些偏远的文物点要路经山高坡陡、灌木丛生的崎岖小道,也能骑马到达。“队员们既是田野文物的管护员,又是文物保护的宣传员、信息员、维护员。目前,全盟已发展文物保护队员160余名,报案100余次,形成了群防群保、上下沟通的保护局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局长陈永志介绍,公安和文物部门以此为线索,不但阻止了企业在施工中破坏金界壕、古墓葬的违法行为,而且成功追回被盗文物,抓获文物犯罪分子10余人。2017年太仆寺旗元代宝日浩特城址、2018年正蓝旗黑城子遗址被破坏案件,都因马背文物(长城)保护队员的及时发现和报告得到有效制止。
阿拉善盟东西长831公里,南北宽598公里,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中阿拉善左旗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戈壁、草原各占三分之一面积。骆驼是最适应这里的交通工具之一。
寒风中,一峰骆驼载着一位牧民行进在茫茫的戈壁滩上,穿过满是刺草的荒原,跨过洪水冲刷出的砂石沟,人迹罕至的山脊上只有他踽踽独行的身影。他不是来寻找丢失的牲畜的,而是来巡护和寻找那些年代久远、在历史的风雨中模糊了痕迹的烽火台、岩画等古遗迹的。他就是年过半百的阿拉善左旗驼峰(长城)文物保护队乌银小分队队长铁木尔萨那。他是一位无师自通的文物研究者、发现者,也是阿拉善左旗驼峰(长城)文物保护队的缩影。
在阿拉善左旗,目前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点有393处,地方文物局编制却以个位数计。随着文物工作的细化及新的文物遗址不断发现,文物点巡查工作量大增,工作人员风餐露宿,开着一辆老旧的两驱越野车每年巡查近万公里,仍不能照顾到所有的遗址。2015年9月,在国家、自治区以及阿拉善盟委行署和阿左旗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又一支由农牧民组成的基层文物保护队伍——阿拉善左旗驼峰(长城)文物保护队应运而生。
经过文物安全知识和业务集中培训,熟悉业务领域相关常识后,文物保护队员根据居住地点分配巡查点段,以流动的形式直接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在铁木尔萨那这样热心于保护文化遗址、甘于无私奉献的农牧民带动下,短时间内便在8个苏木发展了44名队员。他们骑着骆驼或摩托车对周边不可移动文物点进行看护、巡查、宣传,并将发现的情况及时反馈到总队。“近年来保护队共组织3000余人次,对阿左旗境内的200余处古遗迹、重要史迹等进行了巡查;同时,与‘草原神鹰’行动相结合,开展边境地区文物安全巡查、长城安全巡查,配合打击盗掘古遗址古墓葬,倒卖文物等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协助将阿拉善左旗的文物保护工作开展得风生水起。”阿拉善左旗文物局局长阿拉塔为保护队员们坚起大拇指。
“鹰”击长空 便捷科技展现硬核力量
“以小见大”“会飞的哈苏”,这些评语用在刚刚配发全区103个旗县(市、区)文物管理单位的无人机上再合适不过。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投资160多万元,采购了103台无人机,为全区103个旗县(市、区)文物管理单位进行了全覆盖配发。科技的创新拓展了巡查人员视觉的维度和广度,全方位清晰记录遗址、长城等文物保护单位的整体面貌,在这只灰黑色“苍鹰”的辅助下成为一件“手到擒来”的事情。
不到1千克的起飞重量、哈苏镜头的高画质、最大可抗5级风速,2020年9月在阿拉善戈壁滩上首次翱翔的103台无人机,可以不分昼夜进行文物安全巡查,成为守护田野文物安全的重要利器,极大地激发了基层文物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意识。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赵建华告诉记者,就在无人机配发第二天,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文物管理人员利用无人机巡查古城遗址时发现了破坏遗址的违法人员,利用无人机拍摄的犯罪视频及图像,公安机关第一时间锁定抓获了犯罪嫌疑人。
除了对野外大跨度的古城遗址、长城等田野文物进行有效监控,为文物保护监测提供长期数据参考外,无人机在国家文物局近年大力推进的文物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建设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项制度”是指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制定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的目的,是通过文字、音像等方式,对立案、调查取证、审查决定、送达执行等行政执法活动进行记录并归档,实现文物行政综合执法行为的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地上有手持移动执法终端、空中有无人机、线上有移动执法平台”,是实现全方位、立体化文物行政执法模式的科技保障。而无人机本身,就是发现文物遗迹遗存被破坏的最直接的装备。
多方携手 必要资金保障文物安全
保护田野文物,除了文物工作者、志愿者感情上的投入外,必要的资金投入也是重要保障。
为鼓励和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从两个保护队建队之初,锡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各级单位就斥资为队员们配备棉大衣、雨衣、手电筒、背包、防身用具、GPS定位仪、望远镜等装备。锡林郭勒盟每年为保护队员上的人身保险,保额达到千余万元。2018年2月,阿拉善左旗政府实施了《阿拉善左旗整合人力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实施方案》,除了阿拉善左旗驼峰(长城)文物保护队人员之外,还将林业局所属的6名林管员和农牧局、农牧区生态综合执法局24名草管员也纳入基层文物保护队伍当中,由阿左旗文物局为驼峰队员们发放每人每月1000元文物保护巡查补助经费,促进了文物保护队伍的健康稳定发展。
(原标题:左牵黄马,右擎苍“鹰” ——内蒙古积极应对地广人稀环境下田野文物保护难题)